□王雪瑛历时五年,几易其稿,作家张者将自己的心贴近了新疆这个无法替代的“遥远的地方”和那里的兵团人,他用自己的笔细致地刻画了这个群体,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诠释。作家出版社将《老风口》作为2010年开年重点图书推出,还专门邀请了著名评论家为张者的作品召开了一个内部的改稿会,张者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对《老风口》进行了半年的修改,并增加了八万多字,《老风口》的最后定稿为40万字。《老风口》就像一部守卫新疆,稳定新疆的备忘录。《老风口》的写作,离不开许多真实的历史材料,作家张者是怎样去查找这些材料的呢?也许这就是一种特别的机缘。张者本人就是新疆兵团人的后代,他在新疆生活过十几年,从中学到大学有一段空隙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他被推荐到新疆兵团某师史志办去帮工,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新疆兵团的发展历史。这些历史就像一部大的故事传奇吸引着他,他说:“在冥冥之中我感觉到了这些历史材料的价值,有朝一日如果我根据这些材料写成小说,那肯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我成了一个有心人,我将那些下发的油印材料都好好地保存下来,这些材料一直保存到现在,20年过去了,期间搬过无数次的家,丢了很多东西,这些油印材料却至今都保存完好。当我写作《老风口》时,这些史料让我终于派上了用场。 ”小说展开的故事是从1949年开始的,这一年共和国刚刚成立,十万大军鼓励着自己向遥远的新疆开进。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上,几乎都是未婚。部队要去屯垦戍边,要去荒漠上扎根。女人和水成了这支部队当年最重要的给养。小说以马指导员的讲述和一个孩子的倾听与补充,把那些“口述实录”故事,顺理成章地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还以扎根、断根、无根、拔根、寻根的潜在脉络,完成了故事多重意蕴的生成,读来令人着迷。人与自然,军人与少数民族,兵团人的爱与恨,歌声与泪水,青春与激情,《老风口》的故事交织着一代人的青春,让人回味无穷。经过兵团人的奋斗,几十年之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荒原变成了良田,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发展成了有两百多万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了守卫新疆,建设新疆,稳定新疆的钢铁长城。这就是长篇小说《老风口》展现的故事。《老风口》多次地写到水、大漠里的风、拓荒者的劳动、饮食男女、还有就是胡杨林,一些往事,一些只有族谱上才留存下来的陌生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名字。读了张者的小说,感觉《老风口》上刮来的边疆的风,仿佛有着可触摸的质感,悲壮中满含温情,深沉中不失灵动。 《老风口》所表现的新疆大漠的兵团岁月,告诉了我们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小说的语言粗粝而又细腻,如牧歌般悠扬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