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学语言不再“纯英”或“纯中”香港中学将实施“一校两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9日17:30  青年参考

  随着时代演变,香港的教学语言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还可以用广东话上课;到90年代开始中英文学校分流;回归后香港推行“母语(中文)教学”;最近则以“微调政策”代替“母语教学”。

  “微调”后,香港400多所中学将从今年9月新学年起,自行决定中文班(CMI)及英文班(EMI)的班数,实行“一校两制”。因此,沿用了12年的“母语教学”淡出了,香港的中学不再有“英中”(英文中学)、“中中”(中文中学)的区别。

  有学者指出,“一国两制”在香港已成功实现12年,“一校两制”的成效则是吉凶未卜,能否让香港中学毕业生成功掌握“两文三语”(英文、中文、粤语),有待时间考验。

  根据“微调政策”的框架,若某中学过去两年平均获全港排名成绩“前列40%”的中一新生(相当于内地初一学生),数目达每班总人数的85%,便可自行决定教学语言。

  据了解,符合学生能力、教师基准和学校配套这3项以英文作教学条件的第一类中学,约有110家。它们可享有最大的弹性,决定开设多少“弹性班”及多少科目用英文教学。

  全港最少有20所中学已决定在新学年实施“一校两制”,其中有些是5个班之中有4个是英文班,有些则是5个班之中只有1个英文班。“一校两制”被形容为一条中间路线,在“纯中”及“纯英”两极之间,提供一个较大及多元化的缓冲区,给学校及家长以选择空间。

  香港是典型的“三语系”社会。在小学,90%实行广东话教学,而大学学位课程则要求学生运用英语学习,当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必须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

  在经济体系内,香港当地市场的通用语是广东话;与内地联系及交往时,通用语就变成普通话;而在全球化经济体系内,通用语无可避免就是英语。因此,生活在香港社会的任何人,都需接受不同程度的(中英)双语,甚至是三语系结构所产生的矛盾的影响。

  香港青年协会最新调查发现,超过九成香港青年希望提升英文能力,约八成半认为英文好会增加个人优越感。不过,受访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运用英文,对个人英文水平评价也不高。协会认为,新一代香港青年掌握“两文三语”的能力十分重要,英文水平不足会削弱竞争力。由于担心子女的竞争力不足,过去20年来,香港家长不断被指责为“盲目追求上英文中学”。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17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