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种什么菜就叫什么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9日17:37  生活新报

  直到现在,橡胶依然是橄榄坝的支柱产业。橡胶地越多的村民就越富,这似乎是短期内难以打破的规律。

  西部大开发一开始施行,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就是并行的政策。在橄榄坝,种橡胶虽然收入不菲,但因为橡胶对生态隐含的影响,政府政策倾向于不再扩大橡胶种植面积,以后甚至可能缩小。这个时候,农业结构调整,就成了胶农们唯一的出路。2002年起,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于是一些反应稍早的农民,便顺应形势开始着手转型。

  岩恩家的“南瓜车”

  

种什么菜就叫什么村

  种植南瓜致富的岩恩

  

  这两年,橄榄坝出了几个有名的富村,其中以曼搭村委会的曼飞龙村为首。村民还是那些面朝黄土的农民,之所以能“先富起来”,无非是因为地里种的东西变了。

  开“南瓜车”卖菜

  这天适逢勐罕镇的赶摆日,曼飞龙村的岩恩和儿子开着新买不久的轿车,到镇上去卖菜。岩恩家的这台现代牌轿车是2008年买的,花了8万多,村里人叫它“南瓜车”。

  最近几年,因为种菜赚钱多了,曼飞龙村的村民频频买车,附近其他村子的村民按照所种的赚大钱的蔬菜给他们的车子命名,其中最多的车子是“南瓜车”和“苞谷车”。岩恩家的“南瓜车”平日里不常使用,偶尔开去其他村子串亲戚,还有就是开到镇上去赶集、卖自己家种的菜。

  岩恩家里还有十几亩的橡胶地和几亩的坝区田地。橡胶早就种了,现在只要每年割胶就可以了。田地出租给外来的商人种香蕉——这也是勐罕镇80几个村、2万多村民家庭收入的普遍构成。不过,曼飞龙村和临近的曼脑等村,因为邻近澜沧江,比别的村子多出了一片滩涂地。岩恩家的滩涂地有18亩。每年10月份,澜沧江水退去,就会露出这片约7000亩的滩涂地,滩涂附近的村民,就会利用水退去的这段时间,连续种上两季作物。待到次年7月份,澜沧江水再次淹没这片田地。

  “宁做穷人,不嫁曼飞龙村的人。”以前,曼飞龙村没有现在这样富裕,但在全镇很有名气——因为曼飞龙村的这些滩涂地,给村民增加了几倍的劳动负担。种菜不比种橡胶,辛苦得很,所以,虽然收入来源比其他村多一些,但显然还远不足以吸引外村的姑娘们。后来,曼飞龙村开始种反季蔬菜,赚了不少钱。村民的富裕程度已经足以抵消下地干活带来的辛苦。“这句话现在已经没人说了,因为生活实在很好。”曼搭村委会的副主任岩香说。

  用蔬菜命名的村子

  虽然橡胶帮助了无数版纳农民致富,但大规模毁林种胶的行为既破坏了天然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功能,也破坏了生物物种的遗传,影响生态平衡。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西双版纳不止一次提出要控制橡胶种植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加大茶树种植比重,引导花卉、蔬菜、水产等重点产业等一系列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政策也不断出台。

  2005年以前,有滩涂地的农户几乎都种了西瓜,岩恩家也不例外。但是西瓜的市场并不是很好,“额外”收入也就不怎么明显。后来,政府鼓励村民种植反季蔬菜,还为当地农民引进外地订单,保证蔬菜的销售。销售有保证了,少数村民开始试着种了一些,结果收购价出乎意料的高,一亩滩涂地的收入比以前种西瓜翻了一倍多。

  其他村民一见,自然都跟着种起反季蔬菜来。这些年,每年当红的蔬菜总是不尽相同。村民们也就随着市场变化每年更换地里的蔬菜。比如前年的苞谷、去年的辣椒。当然随着村民滩涂地里每年所种蔬菜的变化,曼飞龙村的外号也由原来的“西瓜村”,变成“南瓜村”、“苞谷村”、“茄子村”、“辣子村”……

  2008年,岩恩家卖橡胶赚了5万元,卖南瓜和苞谷赚了5万5有余。反季节蔬菜取代橡胶,成了岩恩家的“支柱产业”,这终于让岩恩家赚够了买轿车的钱。村里74户,买了“蔬菜”车的有20多户,而大型拖拉机、洗衣机、冰箱更是早就成了多数人家的基本配置。

  想收回租地种香蕉

  

种什么菜就叫什么村

  坝区90%的土地都被租出去种植香蕉

  岩恩如今已经不怎么下地干活了,家里的农活基本上靠儿子和儿媳就行。他接受过镇上的会计培训,现在是曼搭村委会的专职会计。午后,岩恩洗了个澡,穿着凉鞋到滩涂地走了一圈。出门的时候,岩恩指着隔壁正在建造的房子说,这是他女儿和女婿家的,楼下停着一辆雪弗兰。

  其实,种橡胶很容易,只要种上了,等过几年,到了割胶期,几乎不用怎么打理,比蔬菜这种需要经常打理的作物轻松得多。但是,身在村委会工作,岩恩一直清楚,以橡胶为主的农业结构,规模已经被限制。所以,相较于橡胶,种植蔬菜才是他家今后更主要的经济来源。

  岩恩最近听说,镇里规划要扩大旅游产业,外来企业的开发计划包含了这片滩涂地。如果真的要征地,到时镇上可能会为每家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但也不见得适合儿子。如果滩涂地真的被征用了,想要扩大收入,岩恩很可能会借鉴亲戚岩香的想法:等合同到期,把租给别人种香蕉的坝区田地收回来,自己种。

  2004年以前,勐罕镇的农民们在坝区的田里种水稻。由于作物生长时间短,种出来的水稻没有其他地方的好吃,销量一直不好,每亩只能赚一两百元。当时,因为要种滩涂地,忙不过来,岩恩和岩香他们就以每亩地每年800元的租金把坝区的田地出租了。后来,田地租金涨到1000元,现在坝区90%的土地都被租出去种植香蕉——香蕉的亩产值是橡胶亩产值的1倍,劳动强度却不比橡胶高。而且其他一些村民出租土地后,又去帮香蕉老板打工,顺便学习种香蕉的技术,等收回土地后自己种。刚好政府也在引导农民自己种,还会组织农民培训种植技术。这让岩香和岩恩觉得,种香蕉也不失为以后的一条好出路。

  岩恩的其他选择

  除了种香蕉,岩恩和其他2万多村民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收入、转变农业结构呢?从镇上一直到州里,都在想办法为胶农们另寻出路。

  勐罕镇农民能种的田主要分3种:山区的林地、坝区的田地和澜沧江边的滩涂地。其中,林地被用来种橡胶。为了提高林地的土地利用率,西双版纳州从2003年起就引进了红魔芋种子,通过几年的试验观察,证明可在既有的橡胶地里种植红魔芋,而且这样套种的开发潜力大,种植风险低,经济效益高。目前,版纳州已将其列为新兴产业加以培植,以推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在农业以外,景洪计划把全雄性罗非鱼产业化发展作为全市渔业发展支柱,逐步向罗非鱼深加工延伸。勐罕镇就是这一规划中的“景洪市‘全雄性罗非鱼养殖’重要基地”。两年来,勐罕镇通过积极推广池塘精养高产和猪鱼综合养殖模式,目前水产养殖面积已达5472亩,产量951吨。

  不过,无论是魔芋还是渔业,短期内还难以成规模。与此同时,勐罕镇镇委书记刀世明也在谋划“野心”更大的“大傣乡旅游”和“体育休闲度假基地”的打造。如果刀世明的计划成功,像岩恩一样的农民或许也能分一大杯旅游经济的羹了。

  [1]

  “纳税大户”岩罕么

  

种什么菜就叫什么村

  岩罕么

  勐罕镇曼列村村民岩罕么种橡胶本来已经种出一定的规模了,但他还是“转型”了。而事实证明,他做橡胶加工,远比种橡胶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岩罕么和他的胶厂,顶着“纳税大户”、“优秀企业家”、“先进非公有制企业”之类的光环,奖状、证书几乎摆满办公室的一张桌子。当然,比这些更实在的,是胶厂连年创新高的经济效益。

  不种摇钱树 买个亏损厂

  近年来,橡胶已然成为版纳人的摇钱树。当初,岩罕么也是种橡胶起家的。

  一般来说,勐罕镇的农民每家都有十几亩的橡胶。1996年,岩罕么一人承包了500亩轮歇地开发种植橡胶,并引导曼列村附近的村民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小额借贷或预付乳胶款等多种方式加入开发。在他的带动下,周边4000余户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橡胶树种植基地。到岩罕么收购胶厂前,他自己家的橡胶地已经多达800亩。

  1999年底,高海拔地区的橡胶受寒害,橡胶树被冻死近5000亩。2001年,勐罕镇首先提出控制橡胶种植面积的规划,景洪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低胶高茶的种植政策,将勐罕镇橡胶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向管理和割胶技术培训方面。勐罕镇还建立了二代良种胶园示范基地,提倡推广优良新品种,实行新法割胶技术,并在镇中学毕业班开设橡胶种、养、管、割实用技术培训。那时候,岩罕么在种橡胶的同时,还身兼勐罕镇标胶厂厂长。嗅到其中的政策变化,岩罕么觉得可以找到另一条致富路。

  曼列胶厂本来是由勐罕镇曼列村民小组创办的一个集体企业,主要把当地产的胶乳加工成天然生胶,年产不过200余吨,由于受经营体制和生产设备的制约,投产6年来有5年亏损,产品销售收入从未突破300万元。2002年,该厂做出转让经营权的决定。管理胶厂对岩罕么来说轻车熟路,多年的橡胶种植也让他有了一定的资本。“当时没有犹豫就把厂子买下来了。”不善言辞的岩罕么说。

  模拟国际6S 管理扭亏为盈

  买厂子的时候岩罕么50岁,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银行十分痛快地借给他160万元的巨款。当时他并不知道,西部大开发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就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而且,西部大开发一开始,云南省就顺势提出要充分为民营企业创造条件,使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建设,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有优势的支柱产业的开发。于是,转型参与更高一级橡胶加工的岩罕么和他的胶厂,自然而然成为镇里重点扶持的对象。在办理胶场转让手续时,岩罕么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2002年,岩罕么成为曼列胶厂的法人代表。

  岩罕么接到手里的是一个烂摊子。根据以往的经验,岩罕么首先想到的是扩大规模,否则厂子一年都维持不下去。他干脆对胶厂来了个彻底的大改造: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当然,这些措施又让他欠了银行不少钱。

  扩大规模只要不断投资就行了,更大的难题是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保持效益平稳发展。岩罕么通过学习,弄出了一个模拟国际6S管理体系的企业改革方案:所有员工实行竞聘上岗。先由领导班子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确定部门和若干岗位,聘用后签订劳动合同。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随着胶农割胶的停止,橡胶也会停产3个月。这段时间,岩罕么不闲着,他年年都会聘请专家来厂里培训技术人员,甚至还经过泰国等国家的橡胶协会牵线,到国外考察橡胶种植、加工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岩罕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胶厂工人的素质始终跟上市场的需要。

  岩罕么在厂内制定了层层承包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责任制,效益、安全工资责任制。因同行竞争激烈,有些厂家不那么严格区分产品级别和各种级别的质量,但岩罕么除按质量监督局要求,标明产品质量和数量及产地外,还率先在产品打包时,在橡胶产品上以独特工艺压上印记,确保产品不被假冒。经过连续数年抽检,曼列胶厂的一级标准胶已被当地质检部门列为免检产品。接手胶厂的第二年,岩罕么就赚了钱,这让他和镇政府都更有信心。

  “龙头企业”回头支持农村建设

  如今,岩罕么的曼列胶厂通过投资1200万元,已彻底进行了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不仅厂房扩建到4600平方米,还新建了88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400平方米的员工住宿楼和160平方米的化验室,使企业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胶厂改造后,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近一半。目前,曼列胶厂已发展成为年产10000多吨橡胶,销售收入上亿元,拥有120名员工的民营企业,稳坐勐罕镇民营胶厂的“龙头”位置。

  成为镇上、甚至是景洪市的重点企业之后,曼列胶厂愈发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岩罕么说,胶厂已经享受了多年西双版纳州的流动贷款资产贴息的优惠政策,每年,这项政策为胶厂省下几十万元的开支。当年,为买厂和建厂所借的贷款,现在已经还得差不多了。不仅岩罕么当上了景洪市天然橡胶协会副会长,他的胶厂也成了企业评奖的常客,从市“纳税大户”、州“先进非公有制企业”、再到省“发展非公有制创业之星”,岩罕么和他的企业受到的省、州、市各种头衔和奖励不胜枚举。

  顶着诸多光环和荣誉,岩罕么也开始参加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久前,在勐罕镇曼法村举办了村办公楼和环坝公路曼法段的竣工典礼,岩罕么作为嘉宾上台了,不善言辞的他没有讲话,只是递上了一张15万元的支票。与此同时,镇政府刚刚结束农民运动会的大院里,还挂着曼列胶厂捐款的红条幅。岩罕么算了算,他这几年用“村企结对”方式无偿捐出的资金已经有上百万元。现在,曼列胶厂所处位置附近的各村民小组已完成农户与农户之间水泥路建设和村与村之间水泥、柏油路建设。岩罕么说,如今但凡镇上各村有什么事情需要捐钱,都会来找他。 本报记者 闵楠 武艺漩 袁野/文 符光周/图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