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世明对橄榄坝的未来充满信心
“有人跟我说,县里面有职位空缺可以调入,但我现在哪都不想去。”勐罕镇党委书记刀世明说,他才到橄榄坝不过两年,对这个镇的规划如今才理出一个头绪来。他为橄榄坝准备了很多计划,现在已经有眉目的大项目就有两个,在规划中,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将成为这个镇的主要产业。
大傣乡
万果大道环绕的风情园
10年来,傣族园的确带动了橄榄坝的旅游业,并且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据统计,以傣族园为核心的橄榄坝旅游小镇发展至今,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拥有国家4A级和3A级景区各一个。但是刀世明说,傣族园只涉及整个橄榄坝84个自然村中的5个,而且其中真正能在旅游业中受益颇多的村民也并没有几户。在如今橄榄坝农民的种植结构依然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刀世明希望能从橄榄坝久负盛名的傣乡文化入手,打造更大范围的“大傣乡风情园”,把原本仅仅5个村子的景点范围,扩大到59个。
据了解,目前橄榄坝已着手进行“三园”构建。以全镇59个傣族寨子为背景,扩大傣乡风情园;加强傣族园这个活的傣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将澜沧江沿岸建成傣族文化园。栽种西双版纳特有的三丫果等热带水果,并逐步转向休闲度假旅游的热带花果园。为了大傣乡风情园的建设,橄榄坝农民首先集资修建了长27公里的环坝路——“万果大道”。“我们会在环坝路沿路栽种版纳所有的热带水果,一年四季道路两边都有果树挂果。”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万果大道”呈现出效果,橄榄坝已经决定率先沿路种植一批最易生长的木瓜树。今年雨季前,这条环坝路的主线就将全部竣工,主路所延伸出的通往各村的支路,也会根据各村特色设计成诸如“致富路”、“文化路”等景观,道路两边则可以相应地种植特色水果。
对于大傣乡风情园来说,保存最完整的傣族村寨和傣族风俗文化,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橄榄坝对于大傣乡风情园的定位是“打造集旅游、康体休闲、会议、商务、高品质住宿、民俗民风体验为一体的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及最能体验浓郁傣族文化民风民俗的核心区域。”以坝区59个傣族寨子为背景,通过旅游小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和大项目引进,充分利用傣寨、古寺、田园风光等资源,展示竹楼文化,建成山水田园特色旅游度假区。鉴于傣族文化将成为小镇旅游开发的王牌,镇政府在接受投资前与各企业签订协议,要求旅游开发企业在旅游规划和设计上必须保持浓厚的傣族风情,并做好干栏式村落、民族风情、贝叶文化、古寺庙、古树和一江、一湖风光的保护工作。
楠景新城
高端体育休闲度假地
刀世明如今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协调投资23亿的“楠景新城”项目。说起这个项目,刀世明一脸憧憬:“作为中国的热带地区,橄榄坝具有承接冬季体育训练的天气和价格优势。”在楠景新城的规划中,橄榄坝将成为世界知名的高端体育休闲度假区和奥林匹克小球培训中心。项目位于勐罕镇曼搭村委会曼法岱村小组攀枝花林片区。规划面积约为12000亩。项目规划区域内将设置以小球(棒球、垒球、高尔夫球、曲棍球等)、橄榄球、沙滩排球、轮滑、花样自行车、攀岩、马术、重竞技、民族舞蹈等项目为主体,集训练、竞赛、运动、娱乐、文教于一体的文化体育产业及以高星级旅游休闲度假酒店、商务会所、疗养中心、会展中心、儿童乐园、水上乐园、大剧院、国际商业贸易、高档商务住宅等高端旅游度假产业功能。
之所以强调“高端”,是因为刀世明认为,如今的傣族园虽然名声在外,但说到底还只是低端的旅游景区。收入以门票为主,园内村民可以做些零售、餐饮生意,橄榄坝绝大多数的村民根本享受不到旅游产业带来的好处。在提升整个橄榄坝旅游业水平的同时,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傣族园的档次。由于项目所选地址正是橄榄坝村民目前所种滩涂田地的范围,镇政府要求开发企业在进行征地补偿之余,为每户失地农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以保障他们的收入来源。
据介绍,去年底,楠景新城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一期工程将在今年6月份完工,其他后期工程将在5年内完成。楠景新城项目的首席设计师曾表示,整个项目中最为激动人心的部分是依托澜沧江美景,重点打造的三个大型高尔夫球场。事实上,楠景新城也位于景洪致力打造的“沧江新区”的核心区。景洪“沧江新区”是云南旅游在二次创业和西双版纳旅游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它以澜沧江为中轴线,规划总控制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围绕打造“东方水城”、“滨湖城市”的核心理念,彰显傣文化主题,融合东南亚各国风情元素,建设生态环境一流、民族风情浓郁的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
■橄榄坝大事记
1999年8月 由橄榄坝5个自然村寨围成的傣族园开业。
2001年10月 傣族园荣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4A级旅游景区证书。
2003年 橄榄坝几个拥有滩涂地的村子在政策鼓励下,开始种植反季节蔬菜,由此产生了几个有名的富村。
2004年前后 陆续开始有外地人来橄榄坝租地种香蕉。由于租地比种地赚钱,橄榄坝的坝区田地几乎全部出租。
2006年 新农村建设开始,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村民自行集资修建环坝公路。
2009年11月 橄榄坝引进的23亿元大项目“楠景新城”动工,橄榄坝准备向高端旅游度假产业进军。
2009年底 环湖公路修建已达23公里。其中政府以奖代补出资300万,带动了5000多万的村民集资。
■成绩
云南十年“小结”
回顾云南省西部大开发这十年时,省政府称之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十年。
2000年到2008年,云南省的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5700.1亿元,年均增长9.7%。经济增长和国家投资的增加,带来的是一大批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的完成:高等级公路增加5162公里、昆明新机场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相继投产、558万农村饮水困难群众喝上干净水。
在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尤其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保持云南烟草行业稳居全国榜首、2008年工业增加值659.4亿元的前提下,矿产业的支柱地位也得以提高。花卉、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生物资源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11.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63.3亿元。三大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2.3:43.1:34.6调整为2008年的17.9:43:39.1。
截至2008年,云南省完成了外贸进出口总额417.9亿美元,实施了省际间各类联合协作项目2000多项,引进省外合作项目到位资金600多亿元。根据西部大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云南省十年间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森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目前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0%以上。
西部大开发期间,云南省相继启动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农网改造、农村公路、兴边富民、安居工程等项目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就医、就业、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当前,全省已有129个县市区实现“普九”,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1%和94.3%。从2000年到2008年,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7.1万人。 本报记者 闵楠 武艺漩 袁野/文 符光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