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预测明后两年仍大旱 居民应该树立节水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6日08:45  云南网

  

专家预测明后两年仍大旱居民应该树立节水意识

  昆明市厂口乡大麦地村的蓄水池已干枯见底 本报记者 王宇衡 摄

  国际水历史学会副主席、国家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国际生态文化研究中西主任郑晓云,曾对我省水环境进行了10多年研究,到过很多地区进行过考察。他根据国外诸多经验预测,今年的干旱后,明后两年,我省还有可能会出现持续干旱天气。从现在,就应做好明后年大旱的预防措施,每个机关、每个公民都应动员起来,共同节水抗旱。

  春城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

  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滇池面源课题负责人、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博士认为,云南遭遇60年不遇的旱灾,眼下来看一时难以缓解。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要尽快减灾抗灾,而更重要的是,未来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更大环境条件下来谋划。

  近年来,我国出现南方冰雪天气、西南地区连续干旱、还有的地方则多发洪水。这实际上是全球气候出现变化的反映。针对气候异常,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而在缺水的昆明,就应该发展“低水经济”。

  缺水或成未来社会常态

  昆明市位于滇池盆地内,先天缺水。2009年,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3%, 只有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7%, 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5。比北方京、津、唐地区还少。

  因为水少而导致水资源过度利用,从而引发水脏、水污染,水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这种恶性循环如不能打破,将成为困扰滇池水环境恶化和昆明市发展的顽疾。滇池流域仅占云南省面积的0.78%,但却集中了云南近8%的人口,这里也成为我国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最大的区域。滇池流域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能力达到极限,长期以来超负荷运转。

  因此,滇池流域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完全靠径流水、污水与农田回归水在滇池中循环和重复利用才能得以实现,重复利用率远远超过国际上认同的警戒线。重复高强度的利用,必然带来水质的持续下降和水环境的污染。虽然流域外调水工程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进行,但调水速度赶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如寻找不到突破口,缺水将成为昆明市未来社会的常态。

  缺水昆明应走“低水经济”

  段昌群建议, 昆明应寻找“低水”发展或“脱水”发展的方式。所谓低水经济,是指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区域和流域,通过改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过度消耗、过量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优化利用及水环境有效保护“三维齐赢”的一种经济发展道路。

  全球在减少气候变化方面,走上了“低碳经济”这一明智之路,同样,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发展中也可走“低水经济”之路。昆明缺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跨流域调水也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同时由于水的长距离输送、用水的资源成本和污染治理代价昂贵,故长期来看,重点要放在更好管理好区域可获得水资源上,更好地节约和优化使用水资源上。发展低水经济,昆明市应尽快编制发展低水经济的规划。

  昆明应成科技交流国际城市

  就目前滇池的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状况而言,昆明不宜在滇池流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多、对环境污染影响比较大的产业和经济实体。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以信息、知识、服务创造财富,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心城市昆明最主要的需求,昆明通过向这方面进行努力围绕生态城市的内涵需求进行转型发展,既减轻了滇池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自身也将得到更加迅捷的发展。

  由于城市发展诱因的多元性,昆明市的发展未必一定要以传统的工农业为动力,可以以优美的环境和历史文化为特色建立旅游业,高新技术无污染的工业、后加工工业、国际物流业、电信产业等,同时以得天独厚的商业中心,发展服务行业。结合本省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使昆明建设成为同东南亚如曼谷、金边、河内等有机联系的国际性大城市,还应成为连通我国和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贸易、科技交流、国际旅游的国际城市。

  记者 张勇(春城晚报)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