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宜都招商理念十年嬗变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08:24  荆楚网

  

宜都招商理念十年嬗变轨迹

  宜都市(资料图)

  核心提示:

  宜都,这是长江南岸一个沉寂多年的小城,通过十年蓄势,以惊人的爆发力引领着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宜都,这是一个人口不到40万、面积仅为1357平方公里的山区县市,连续七年位居“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前列。

  “宜都模式”、“宜都现象”、“宜都经验”、“宜都速度” 、“宜都标杆”……已经成为宜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代名词。

  如果把宜都视为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那么招商引资就是其腾飞的“发动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巨大成就,让宜都人几十年来的“大水泥梦”、“大火电梦”和“大交通梦”都变成了现实。同时,也挺起了工业经济的脊梁,加速了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瞄准“高新+尖端”,“宜都创造”精彩纷呈:已形成世界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世界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

  打造“精深+特色”,“宜都原产”独占鳌头:已形成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功夫茶”生产基地,中部最大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全国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003年,湖北省发展县域经济现场会在宜昌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向全省重点推广“宜都经验”。今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前夕,宜都审时度势,底气十足地宣告:“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十年来,宜都在招商引资中巧用辩证法,力避冲动与盲目,不一味地以项目数量谈成败,也不以资金多少论英雄。

  十年来,宜都在招商引资中不断坚持“变法”,不再强调“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是竭力追求“诸葛选兵、贵在求精”。

  遵循科学发展,力求协调发展,成为宜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全新标准。他们同步升级“过滤网”,更新“防火墙”,变招商为“挑商”,变引资为“选资”。他们在发展中调整,在进化中创新,把招商引资这篇大文章勾勒得“繁花似锦”。

  由低及高,盘小壮大,有舍有得,加减同做,内外兼顾,软硬齐施。我们从宜都招商引资运行的轨迹中,可以看到其中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态度。

  十年发展路,回眸满园春!如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井喷”态势,使宜都步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吸金时代”。截至2009年,宜都共引进500万元以上的项目454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52个,总投资约209亿元。

  ■低与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数地方大都患有“外来资本饥渴症”。“唯利是图、来者不拒”,“胡子眉毛一把抓、捡到篮里都是菜”,不惜代价拼血本,成为招商引资的通病。

  同样,宜都也放低门槛,大张旗鼓地进行招商引资。热闹的招商场面并不少见,但“数字政绩”造就了“不见机器、不见厂房”的怪圈。“吹了几次号,冒了几个泡,剪彩放鞭炮,最后仍在原地跑”,成为人们初期的一个印象。

  “大力引进高耗能、高耗水、大运量的企业来本市投资。”“九五”期间,宜都曾经喊出这样一个口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宜都及时调转“船头”,悄然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在“十五”规划中,这个提法已经淡出了宜都人的视线。

  据了解,宜都“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到位资金约10亿元,有30多个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的项目被挡在城门之外,放弃约6亿元的投资、近亿元的税收。

  在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选择中,宜都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极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得更加冷静和从容。

  翻开该市“十一五”规划,里面这样写着:“转变发展观念,改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工业发展新路。”

  “十一五”期间,限制“三高”项目进入的“红灯”一直在闪烁。先后又有70多个“问题项目”被拒,涉及15亿投资额。

  此外,宜都同步实施“六大转变”:由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由“遍地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由“招管一体”向招管分离转变;由“各自为阵”向园区承载转变;由“政策效应”向环境创新转变;由一般奖励向科学考评转变。并提出“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科技含量;更加注重节约资源;更加注重产业配套;更加注重结构升级;更加注重协调发展。

  宜都还对外公开了“四不”政策: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就业不特殊、环保不让步。

  他们利用“资源评价体系”这个标尺,严把项目评估关,从万元产值能耗比、土地占用比、万元投入产出比等指标进行测算,过滤产出低、效益低、水平低和重复建设的项目。

  纵然门槛再高,也挡不住“高个子”和“大块头”的脚步。近五年来,年均到位资金超过20亿元。2009年10月,兴发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宜都工业园,成为规模最大的在建项目。

  ■小与大

  2001年11月11日,深圳东阳光在宜都首期11条化成箔生产线正式投产,以“同年建设、同年投产、同年见效”,创造了宜昌项目建设史上的第一个发展奇迹。

  几年来,东阳光屡次追加投资:建成化成箔生产线82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去年创产值20亿元;新上三期年产3500吨红霉素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环内酯抗生素发酵基地,生物医药可年创产值35亿元;胰岛素和原料药两个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投资约30亿元兴建自备热电厂,预计年发电40亿千瓦时……

  如今,东阳光在宜都已形成电子、制药、能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累计投资超过百亿元,公司资产发展到160亿元。

  而宜化集团目前在宜都的技改投入逾7亿元,使原楚星公司实现脱胎换骨,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磷铵生产基地。未来五年内,宜化对楚星总投资将达到30亿元,楚星每年创税将突破2亿元。

  把小企业盘大,把大项目做强;一手抓“蚂蚁军团” ,一手抓“航空母舰”。在宜都,一大批外来骨干项目已经顶天立地,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军团”也是铺天盖地。

  前不久,记者从宜都有关部门看到这样一组数据:

  2000年,规模工业企业2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有两家,没有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规模工业税收为3100万元,占当年税收总额的35%。

  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2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5家,规模工业税收达2.8亿元,占当年税收总额的73%;市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2.8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25%,年均增长25.1%。

  2009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77家,其中产值过亿元达到27家,过5亿元企业达13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7家,过50亿元企业达到2家;企业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4家。

  去年,东阳光税收同比增加1亿元,达到3.3亿元,成为宜都第一税源。

  正是当初这“一缕阳光”,引来了“遍地金光”,也点燃了宜都人不懈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的万丈豪情。

  ■舍与得

  2002年1月,宜都大胆决策,将当时最大的国有企业、价值1.8亿元的楚星集团,以“零值”转让给湖北宜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此,社会上议论纷纷,人们看法不一。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当年,宜化集团投入2.8亿元,完成硫磺制酸、 磷酸、磷铵和季戊四醇四大技改项目。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收1000万元,速度和效益都翻了番,相当于一年内再造两个楚星。

  宜化楚星的发展神话,成为招商引资史上一个经典教材。它,让所有宜都人在思想上彻底醒悟。

  直至今日,楚星“零资产”转让引发的冲击波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在“大水泥”项目落户之前,华新集团来宜都投石问路,要求租赁经营市内效益最好的6家水泥厂,实行“统一市场、统一价格、统一销售”。

  “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对这件事,同样有人整不明白。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精明而开明的决策层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顶住压力,果断作出了决策。

  目前,华新水泥先后已投资5个多亿,采用全套水泥新型干法技术和高效粉磨技术建成了两条年产150万吨生产线,年提供税收5000多万元。

  2008年10月31日,宜都所有“小水泥”厂按照国家政策全部关停。而华新集团的介入,让地方水泥行业重获新生。

  在项目配套建设中,宜都舍得投入,斥巨资、大手笔搭建令外商一相就中的“投资平台”。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推动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打造产业集群“孵化器”。先后修编出台《宜都工业园总体规划》、《宜都市沿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以陆城为中心、枝城和红花套为两翼的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了东阳光生物医药园、枝城化工建材园、陆城纺织工业园、清江绿色产业园、陆城陶瓷工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多个专业园。

  2009年,宜都财政投入3亿元,实施园区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电网改造、供水供气管网等配套建设项目53个,以更加完备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中小企业创业园先后入驻企业100多家,实现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50%。

  有破有立,敢闯敢试,“前怕狼、后怕虎”的思维定势被一举攻克。如今,宜都已成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试验田”,累计引来20个国家试点项目,成为全国探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密集区,吸引了海内外的眼球。

  ■内与外

  起步之初,宜都制定的优惠政策重点倾向外来客商。而本地的民营经济因为太弱小,没有纳入视线之内。

  “难道就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为何我们近水楼台不能先得月?”……有的民营企业提出质疑。

  面对政策中的不足,宜都及时作出调整,力避“打死儿子招女婿”的误区。

  “不仅要重视外来资金和项目,还要注重本土中小企业发展。”决策层再次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从2003年开始,宜都采用逐步去优惠法,实现内外政策均等化。成立“中小企业促进会”,真心帮助本土企业解决“担保难、融资难”等问题。

  民营企业宜都华阳化工以生产紫外线吸收剂为主,产品全部出口美国和日本,前些年因资金短缺而无力扩大规模。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促进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00万元贷款,建成国内最先进的GMP生产车间,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目前,国际市场份额达80%,一举成为出口创汇最大、提供税收最多的本土民营企业,并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

  另一家民营企业宜都华益工具也在“中小企业促进会”的帮助下,与一家台企合作,产能由1万件提高到5万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

  为促进本地陶瓷工业发展,宜都将3家陶企整体迁至园区,拍卖原土地重新开发。引进瑞士汽巴、西班牙阿里迪多士、韩国世信集团与其“联姻”,使陶企总资产由原来不足4000万,在三年内上升到2。7亿,产能由170万件陡增到500万件。目前,产品已经走出国门,并成为全省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

  去年,宜都新增加担保公司资本金1000万元,担保公司累计为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3。52亿元。新增民营企业400家、个体工商户4000户,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3000多户。

  对外引进与对内激活相得益彰,外来资本与本土企业共同发力!立足全省,放眼全国,宜都的县域经济可谓风情万种、别有洞天。

  ■减与加

  “过去招商引资,对所有企业大家都拍手欢迎,甚至主动请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现实让我们明白,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宋文豹对招商引资显得刻骨铭心,“当前,我们要将循环经济理念植入招商引资的每个环节。”

  近年来,宜都利用五大招商引资评价体系,促使小水泥、小轧钢、小化肥、小造纸、小砖厂等“五小”企业490家关停,推动150家企业投入10亿元进行转产、转型。项目数量的减少,换来却是发展质量的增强。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 出台资金扶持办法,支持循环管道改造,围绕产业链条招商,鼓励废渣、废气、废弃物“三废”利用,构建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新格局。

  累计投入环保治理资金8亿元,引导企业投入15亿元,开展工艺改造、设备更新,达标排放、生态发展,其中投资10亿元引导重点能耗企业“煤改气”,实施燃煤锅炉改造。

  在宜都,人们并不回避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他们通过工业链条再造来实现“内部消化”和“体内循环”。工业废渣变成重要资源,进而成为招商引资的“诱饵”。宜化集团专门成立副产品销售处,每年出售废渣收入达5000万元。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利用磷矿渣进行复垦种植试验。

  近年来,共引进产业链配套、循环经济项目150多个,组织实施循环技术攻关项目64项。在余热利用上,累计投入3000万元,引导宜化楚星、鄂中化工、华新水泥投入1亿元,新上3个余热发电项目。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直接为企业增效8000万元。

  去年,宜都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60亿元,已占到全市规模企业工业产值的70%以上,度电产出同比上升17。9%,吨标准煤产出同比上升18%,亩平规模工业产值166。7万元,同比上升15%,提供税收4。6万元,同比上升20%。

  宜都工业园区已经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连续三年位居前列,并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区”。

  去年,宜都万元地区生产综合能耗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9。1%,空气优良天数率达到95。73%,城市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容量比大大提高。

  正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从中看到发展的危机,宜都加快了进入“低碳时代”的脚步。

  ■软与硬

  “营造发展环境不能只靠一时热情,还要依靠制度作保障。不仅硬环境要坚,软环境也得硬!”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庄光明在项目建设中体会颇深,“只有栽好了梧桐树,才能引得来金凤凰。”

  宜都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着力营造“关心投资者、尊重企业家、鼓励大创业”的浓厚氛围,全力为企业把脉问诊、解决难题,促其摆脱困境,发展壮大。

  对新接触的外商,坚持少讲过程、多讲结果,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促其迅速开工、投产。

  对已落户的企业,坚持“四不变”:政策承诺不变、支持力度不变、服务专班不变、发展环境不变。

  对“水土不服”、发展暂时受挫的企业,坚持“三不”:一不赶、二不凉、三不嫌,做到理解第一,宽容为上。

  近年来,凡落户宜都的项目、企业,无论是在签约、建设和投产阶段,均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未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就东阳光而言,每年在宜都追加的投资额均在20亿元以上。

  在软环境的营造中,宜都从源头入手开展“效能革命”,实行“七条禁令”,倡导“五办作风”,设置禁涉“雷区”。市委、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发出警告:客商利益不容侵犯,这是一条“高压线”。谁胆敢踩它,决不姑息迁就。

  几年前,枝城派出所原副所长周某因违规执法。宜都市委召开党员干部大会,给予行政撤职、留党察看一年、下派企业锤炼的处理。在中小企业授信评级活动中,市内某金融机构违规向宜都兴达陶瓷等5家企业收取2500元授信评级费用,被作为反面教材向全市通报批评。

  目前,全市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完成,共减少前置审批要件4个,减少审批环节245个,每个项目平均压缩11天。

  去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42亿元,同比净增2。51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85亿元,同比净增1。87亿元。累计引进项目16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4亿元,当年新增规模企业39家,全市规模企业发展到177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当年规模企业新增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宜昌第一。

  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宜都依然做到了“独善其身”!

  相关阅读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