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为什么不报名参加听证会?

  最近一个月,成都的听证会尤其多。同在4月,13日新增出租车听证,23日高污染车限行听证,28日中心城区机动车增长总量控制政策听证(以下简称“限车听证”)。水价听证和地铁票价听证的程序也已经或即将启动,按照程序,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这两场听证会也将举行。

  如此密集的召开频率,在成都的听证史上相当罕见。听证会,是普通市民参与政府决策最为贴近的机会之一。

  可是,你愿意参加听证会吗?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数位市民,更具共性的回答是:“不会去!”这与政府部门的监测数据相吻合———过往的听证会里,市民报名情况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以至于有时还会出现报名数字“入不敷出”的情况。

  但反观历次听证会的主题,大多与寻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紧密相连,这当中产生的巨大落差不能不令人深思:你,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听证会?

  听证会上 频现“老面孔”

  胡丽天、廖冰虹、唐厚义、张见远,这些都是省市听证会上的“熟面孔”。加上刚举行的限车听证,6年来,胡丽天总共已经参加了大大小小18场听证会。

  “胡老师,这么早就来啦!”28日下午1时,胡丽天出现在金牛宾馆会议室门口,此时离限车听证会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鼻尖上架一副硕大黑色眼镜,身材较胖,胡丽天在人来人往的大厅里特别扎眼,很快就有市交委的工作人员迎上来打招呼,几名电视台记者则虎视眈眈地守在一旁,等待一个专访的机会。

  胡丽天是听证会上的“熟人”了。加上限车听证,6年来她总共参加了大大小小18场听证会。“2003年公交车月票听证我就报名了,但没选上;2004年武侯祠和杜甫草堂门票涨价那次,我去了,那是我的第1场听证会。然后2007年12月到北京听证机动车交强险———那次是全国性的。”虽然年届63岁,胡丽天回忆起每场听证会来几乎不假思索。“我记忆力就是特别好!而且我特喜欢辩论!”

  接受完几轮采访,胡丽天独自一人默默坐在会场外。“听他们说这次有现场直播,我还有点紧张。”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来回搓着双手,手边的蓝色环保公文袋里有她“一蹴而就”的发言稿,总共两张纸,字写得特别大,算下来也就两三百字。“(规定发言)不超过5分钟,但也可以不到5分钟嘛!我计算过的,一分钟说130个字,差不多讲两分钟。”听证会那些规矩,她早就烂熟于心。

  下午1时30分,听证会准点开始。19个听证代表里,胡丽天被排在中间的顺序发言。“我同意陈述报告中所述的3个思路……”胡丽天不紧不慢地念着发言稿,结尾说到缓堵“靠中药已经不行了,必须用西药”的时候,语调突然变得高亢有力。两分钟多一点,相较于几个一说十几分钟的代表,她的发言罕见地简练。

  不只是胡丽天,细心的人会发现,廖冰虹、唐厚义、张见远,这些都是省市听证会上的“熟面孔”。他们当中,胡丽天和唐厚义都已退休,51岁的廖冰虹在一家培训机构当老师,最年轻的张见远47岁,是华西医院的医生。

  “我觉得我就是为听证会而生的!我特别适合(参加)听证会!”胡丽天应当是成都有记录以来参加听证会次数最多的市民,因此被媒体封为“听证会专业户”。退休于成都市量具集团,长期担任文书工作,胡丽天自认反应挺快,酷爱辩论。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心社会,而这也是几位“熟面孔”选择频繁报名听证的共同原因。

  热点话题下 代表征集“冷场”

  上网搜索“成都限车听证会”,相关网页有26.5万篇。但在4月7日~4月9日的听证会代表报名时间内,市民报名总数仅有15人,其中又以中老年人居多。

  有人戏言,“熟面孔”频繁出现是因为“没得选”。没得选是因为,报名听证的市民太少。

  市消协多次接受物价部门委托征集市民代表,但根据经验,每场20~50人的报名人数属于常态,并以中老年人居多。本月23日由市环保局主持的高污染车限行听证会,事前公告征集有车和无车市民代表各4名,3天报名时间内仅9人递交申请,其中有车市民4人,直接入选;无车市民5人,随机抽取选定4人。

  报名人少,难道是话题没有热度?这似乎与事实又有些出入。27日下午,市交委宣传处任江的手机再次响起。来电的是1名电视台记者,索要限车听证会的采访证。“记者太多了,得限制入场人数。”

  媒体热捧的动力来自民间,以及因此产生的信息“饥渴”。交通拥堵,成都人的感受痛如切肤。自“限车”消息曝光以来,本报热线高峰时曾一天有60多位读者留言;而如果从去年底算起,关于缓堵的市民反馈多达千条。

  等到听证会召开,电视台网络同步直播,听证会尚未结束,已有网友迫不及待点评代表发言,板砖和鲜花四处横飞。

  对比会场下民意的狂热,官方的数据却显得冷冷清清。记者看到的一份报名总表显示,在4月7日~4月9日报名时间内,市民报名总数仅15人。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事务需要成熟的思维和一定社会经历,从这点来看,中老年人的确比较适合。”市消协法律事务部主任张威的观点,能解释市民代表征集时中老年人偏多的现象,但他也观察到,时下年轻人似乎更关注“自己”一些。“对很多年轻人来讲,目前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更关注能对工作产生直接帮助的话题。等到他们的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产生社会责任意识。”

  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参与社会管理并不单纯需要社会认知度和思维基础,民主意识或者说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也是必备条件之一。张威用“社会公民”的称谓指代政府和大众共同需要的公共事务参与者,遗憾的是,这种参与者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

  徘徊在听证会门前的建言者

  孙蜀东宁愿参加媒体组织的辩论会,也不愿到更为直接的听证会现场。他的理由是,媒体的辩论会虽然与政府决策之间存在断层,相反更加“直接”。

  “我不想参加听证会!”孙蜀东,职业网络评论写手,曾报名并参加本报前期组织的限车辩论会。但在听证会的报名名单上,他的名字没有出现。“政府把方案都确定了,我觉得参加的意义不大。”尽管是限车的拥护者,尽管是关于同一主题的讨论,孙蜀东不愿参加听证会的理由是,媒体的辩论会虽然与政府决策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断层,相反更加“直接”。这种“直接”在于媒体能够集合市民的意愿形成舆论,而由舆论形成的压力,更容易被政府考虑并接纳。

  “政府组织的听证会应该侧重点不一样吧?每次听证会就是举举手表示赞同,这不是惯例吗?”孙蜀东的话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确,去年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听证会,在民间一片抗议声中,听证方案出乎意料地得到压倒性的赞成票。随后听证代表的身份被广泛质疑,“被代表”一词因此“红”遍大江南北。

  另一位限车辩论会的报名者于先生也没参加听证会。“调子已经定了,提了反对意见又怎么样?”不过,他补充了一句,“如果以后有我感兴趣的主题,我会考虑报名听证。”

  记者在街头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市民一方面回答“工作太忙”或“参加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又表示,如有机会还是愿意试试。

  代表性与公平性 代表产生艰难求解

  除了对参加价值的疑惑,听证代表身份的真实性也未得到大众理解。获得“通行证”的代表,到底是不是真的代表“市民”,最终的听证结果具备多大公信力,成为问题的焦点。

  关于听证代表的最终确定,官方更为普遍的表达是“随机抽取”或“摇号”。为体现公正公开,记者日前见证了一场听证会代表的“出炉”过程。这次选择的是传统的抽签形式,173个报名者一名一签,公证人员全程监督。12名听证代表、3名候补代表、10名旁听人员当日全部产生。胡丽天和唐厚义两位老熟人均受邀现场见证,不过,唐厚义被幸运地抽中,胡丽天则落选了。

  “我好郁闷哦!”胡丽天认为抽签的随机性太强,这样选出的代表不能保证质量,也不能保证其代表性。“听证代表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要代表一个群体。应像原来一样挑选,正方、反方人数均等,这样才全面、才客观。”关于抽签的随机性,唐厚义也比较认同,虽然公平透明,但代表的广泛性存在一定瑕疵。

  对此,有关方面并不讳言这当中的难度,并表示一直在努力克服,此次引入的抽签方式也处在探索中,日后根据推广情况及听证会效果进行完善。对方同时认为,听证会目的在于听取社会各种意见,以此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所以消费者需要代表一定群体,但政府同样需要个人意见,二者并不冲突。

  关于“熟面孔”的问题,张威则表达了保留意见:“我们并不该指责他们的行为,相反我们需要更多像他们一样热心的‘社会公民’。但一个人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式,而且因为生活在固定的圈子里,看法终究会受到局限。”

  记者手记

  民主决策的推动

  需政府民众合力

  如果就此总结听证会“遇冷”,恐怕过于武断。本月,市物价局公告征集12名中心城区消费者代表,市消协出现数十人排队的景观,5天下来总计接受173人报名。随着市民维权意识明显提高,未来听证会的“升温”将成为一种趋势。

  尽管如此,公告中4个“必须”还是遭到一些市民质疑。一位署名“成都市群众”的市民写信到本报反映:“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难道没有文化的人没有这些权利吗?既然都是消费者,难道就没有听证权利吗?”而与此持相反意见的是胡丽天,在她看来,就应该设定高标准,对年龄、阅历、素质等提出要求,否则“没那么高水平和层次”。

  采访过程中,张威屡次提及“社会公民”的概念。他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民主决策的推动需要政府和民间双方的共同力量,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力。“熟面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够以满腔的激情参与社会管理,并伴以一定数量和程度的社会调查,对其他普通市民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也开始出现,并将持续发酵。同样地,政府也开始优化听证机制,为民主决策服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的路程依然漫长,依然有林林总总的问题需要解决,尚待一步一步完善……

  本报记者 郑锐

  相关评论见今日11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