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一中诞生的北大、清华生总能引起全市家长的艳羡。考进了潍坊一中,等于是离大学又近了一步。
胡世鹏在捣鼓他的小发明。
新华中学推荐生孙依依将小学、初 中发表的文章翻出来作为申报材料。她申报的特长是文学写作。
潍坊一中报名点,家长正指导孩子填报申请表。
文/本报记者李真张亚男片/本报记者孙国祥
今年中考,潍坊一中要招30名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踯躅多日,在质疑和担忧的目光中,潍坊一中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这所中学,是全国众多省级重点中学的一所;而它,也是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链环中的一环。在它迈出的“这一小步”背后,映照的是教育的中国现实。我们微观地观察这“一小步”,背后,更需要讨论的是教育的中国现实。任何剥离中国现实来品评潍坊一中的选择、家长们的选择,都是失真的。
“特招”亮相
“这个事太复杂,弄不好的话就走样了”
“这回可能是机会来了。”王恩玲舒了一口气。
此时离中考只有两个月了,沸沸扬扬多日的潍坊一中2010年特殊才能学生招生方案4月28日终于在网上挂出来了。王恩玲的儿子胡世鹏是潍坊新华中学初三学生,这个平常爱捣鼓些小发明的孩子偏科得厉害,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沾上这个被媒体称之为“为怪才偏才打开一扇窗户”的“特招”的光。否则,以他的成绩,进潍坊一中这样的全国百强中学恐怕是要费些劲的。
每年,这所省重点中学诞生的北大清华生总能引起全市学生家长羡慕的目光。
“喜欢搞小发明,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偏才?”王恩玲有些惴惴不安。
这个政策描述起来很简单,潍坊一中今年要破格招收30名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特殊专长、潜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初中生。
这些有特殊专长的学生,被一些媒体称为“偏才怪才”。而这个政策,则被定义为“普通高中招生探索特殊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听说潍坊一中的网站上已经挂出招生方案了,张作宝有点吃惊:“这个方案不是还没最终确定下来吗?”
张作宝是潍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这个方案从概念到成型再到公布,其间有多少周折,他最清楚,“不断地反复……上周五还开了会,专门讨论这个事情。”
一个多月的磨合,最终确定了九条报名条件,在电脑制作、专利发明、绘画书法、摄影、声乐、主持、体育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均可报名,但需先得到各初中学校推荐,然后参加潍坊一中组织的选拔测试。
而张作宝所说“没有最终确定”,指的是录取标准、培养方案等棘手问题现在还在推敲中。就连当初确定的一些选择标准,还得不断地再修改。
“这个事太复杂,弄不好的话就走样了。” 张作宝摇摇头说:“就说选择吧,什么叫做有特殊才能呢?家长们可能觉得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就叫有‘特殊才能’了,其实不是。”
张作宝说,这个政策关键就在录取选择上。
“家长很困惑,我们也很困惑,有很多拿不准的东西,都得慎重。”张作宝说,政策一旦确定了就必须经得住推敲。“就是选了一个学生,学生、家长都会心服口服。”
张作宝觉得,这就不光关系着怎么选择了,更要保证选择的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教育局以外的都要参与进来,包括纪检、媒体。”张作宝说,要选就要选到位,这件事在潍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做起来格外难。
“定义”偏才
“偏才怪才不是特长生,特长生学画画,可能是为了考大学,只是为了多块‘敲门砖’。”
报名第一天,一共有12名学生递交了申请表,报名人数最多是市区的两所初中新华中学和广文中学,其他学校寥寥无几。
“我看了一下报名表,人不算多。”5月1日是推荐报名最后一天,潍坊一中副校长鹿永刚语气里有点失望,“不少学校根本没反应,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特殊才能’。”
报名表上所列学生的“特殊才能”,和鹿永刚最初想的不一样。“大多数填的都是一些特长,有特色的不多,可能家长们也没意识到什么叫‘特殊才能’。”虽然还要经过考核才能最终确定,但“像潍坊一中高二学生张家华那样在计算机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基本还没看到。”
这让局外人不禁为潍坊一中这次招怪才偏才的特招政策前景担忧:到底能不能招到怪才偏才?万一招不到,学校是不是要降格录取呢?联想到去年北大搞的校长推荐制,这个让社会兴奋了好一阵子的北大要招收偏才怪才的“教育改革”,最后招的还是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北大都招不到,潍坊一中就能招到吗?”一些老师这样说。
潍坊五中这次就没推荐一个学生,这个学校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有650多人。该校学生部主任于其强说,这个信息传到学生和家长那里,反应并不是特别强烈,学校实在没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学生也没有主动推荐自己的。一位老教师干脆说:“偏才怪才?美国才有呢,中国出不了偏才怪才!”
4月29日,在潍坊一中图书馆大厅报名点,家长对潍坊一中的这个特招政策看法也不一致。
“特殊才能啊,是不是成绩比较好的优秀特长生啊,会跳舞、会画画的?”
“我看这政策难把握,什么叫怪才啊,还不就是特长生呗!”
“这个政策挺好,就是不知道操作起来,能不能让大家信服了,别成关系户走后门进一中了。”
与其他孩子简单的报名表不同,刘宗坤的父亲递上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这里面装着刘宗坤的情况介绍、获奖证明和推荐证明。
成绩在班级里中等偏上的刘宗坤,是潍坊十中推荐的。在得知被学校推荐后,刘父非常高兴,在报名点一再感谢潍坊一中制订的这一政策。
当天同时进行的也有中考报名,帮女儿填完中考志愿的张法成还特意咨询报名点的老师:“我家闺女从小学素描,画得挺好,可以报这个班吗?”报名点的老师强调:“这不是音体美特长班,这是偏才怪才班。”
“什么偏才怪才?我们没听说过,俺孩子不偏也不怪!”一名家长不屑地说。
到底什么是偏才怪才?这一点,于其强也很困惑。
他说,五中的特长生每年都有,也有一些成绩不错的孩子,但是偏才怪才的确不多见,是不是特长水平很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是偏才怪才了呢?不过,这一政策的出台,从长远看,对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是个好消息,但是会不会影响初中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呢?毕竟大部分孩子还是要按部就班地参加中考、高考。
对于五中今年没有推荐出一个这样的孩子,于其强并没有太在意,他解释道,学校暂时没有培养孩子发挥其特殊才能的力量。目前,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主要是靠家庭培养出来的。
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张在柱,是潍坊一中高三级部主任,他不知送走了多少批毕业生,但那些有点个性的孩子,总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张在柱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唐安琦,现在在耶鲁大学;一个是都珊珊,现在在北大读书,“她俩都是文科实验班的。”
张在柱是这样理解偏才怪才的:“偏才怪才不是特长生,比如特长生学画画,可能是为了考大学,只是为了多块‘敲门砖’。但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必须是真正喜欢,的确有某方面的天赋。获奖证书也是一种证明,但录取时,还要不要看这些证书,可能还有待斟酌吧。”
潍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张作宝拿郭沫若做了个例子,“一个学生就算他各科都不及格,但是在某个方面特别出色,就像郭沫若那样的。”
“这几年总提素质教育,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得给他们一个机会。”
“像郭沫若那样?!”一位老教师对此不可置否。
他讲了个故事,大跃进时曾搞过一个全民诗歌运动,要求每县出个郭沫若,以为郭沫若是地里的红薯,只要撒上种子,就能结出一大串来。
“真正的奇才怪才偏才,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罕物,成绩杰出,有目共睹,几乎用不着挖掘就冒出来了。这样的稀罕物,就应该当眼珠子似的爱惜,尽量给他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人才难得呀!中国自古就注重这个。现在这种教育土壤,一名学生,从小到大,即使有点偏才、怪才的天分,也早被扼杀了。”这位老师说。
家长的盘算
“如果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都偏科的话,就算选上了,我们也不想让他去”。
5月1日,王恩玲陪着儿子在新华中学一间接待室里填写了“特招”申请表。
胡世鹏的特长是“搞发明”,虽然很喜欢,但没能弄个专利出来,他有点后悔,“毕竟人家会看这些东西”。
现在他烦的是自己“搞发明” 的时间越来越少,“没办法,每天作业太多,要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就算不想学都不行。”
胡世鹏的床边、固定在地上的铁架子上,一个小小的激光灯打出一束细微的红光来。几根缠绕的线一端接着激光灯,另一端接在一台万用电表上。在床和铁架之间的走道,不管谁通过,电表的指针都会立刻从“0”刻度指到“70”上去。
“这就是我弄的激光报警器,电表显示的是电流通过。”胡世鹏说。
卧室的照明线路胡世鹏重新连过,就算是把家里的电闸拉断,他的屋子里也会有光。
“你看这个。”胡世鹏从本该是放衣服的床底抽屉里拖出一个硕大的蓄电瓶,卧室的第二套照明系统完全可以靠这个支撑。
房间里还挂着一个“清洁工”(鱼)的标本,上面写着一行字“死于2010年4月”。胡世鹏说,这是他做的标本,他还做过白蛾和蝎子的,“还不知道被我妈扔了多少呢。”
谈起这些,这个男孩子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满,自己的工具已经被母亲“扔惯了”,这让他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人权”。“要是像美国那种家庭就好了,你知道那种吧,就是每一个家里都有个family lab(家庭实验室),像《小鬼当家》里的那一种。”
胡世鹏特别想上大学,在他眼里,上大学很自由,“喜欢什么就可以学什么,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想上大学,必须要先考上高中。
儿子喜欢观察、喜欢思考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对生物和物理表现出的偏爱和天分,这些王恩玲夫妇俩并不是没看到。
“不过,他的成绩偏得太明显,文科的成绩很糟糕,可是理科呢,不做作业都能考得很好。”王恩玲叹了口气,“但当学生就得考试,有什么办法?”
听到这句话,坐在妈妈身边一直不说话的胡世鹏突然抬起头来,“我也会背啊,可是背完了之后马上就忘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行。”
王恩玲一直在担心,按照胡世鹏的成绩,要过潍坊一中的统招线,恐怕还是要费一番力气。
王恩玲有些矛盾,一方面她希望儿子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另一方面,这条路他得走,“考高中,考大学,这是必定的。”
此时潍坊一中的政策出来了,王恩玲似乎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你说按一中的标准,这孩子算不算‘偏才’啊?”王恩玲说这句话时,不时歪过头打量儿子,“如果能推荐上去,又能发挥他的特长,不是两全其美了吗?”
至于孩子招进去能否真的能拥有一个宽容的环境“搞发明”,王恩玲还没工夫考虑这些。现在,她只关心自己的儿子能不能被潍坊一中相中。只要进了潍坊一中这样升学率高的好学校,那就等于是离大学更近了一步。
这一点,很现实。
而郭洋是这群报考“特招生”中很特别的一个,他是个地道的“资优生”,考试根本难不倒他。这样一个孩子,怎么也想“特招”进去?
“因为要中考啊。”郭洋接着补充了一句:“我其实是怕考试的。”每次考试前他心里都打鼓打得厉害,“这次考不好怎么办?万一发挥失常了怎么办啊?”这种心理暗示让他很焦灼。
郭洋的申请表上,“特殊才能”一栏里填的是“数学、围棋”。郭洋的爸爸郭力一直在纠正“偏才、怪才”这个说法,“应该说是‘特殊才能’才对,郭洋他功课一点都不偏。”
郭洋的确不偏,对于任何一个学科,他都游刃有余,学围棋,已过了业余三段;萨克斯吹得很好,已过了9级;他还练过跆拳道。
只不过,他在过了围棋业余三段后就不再上围棋班了。“老师找我们谈了,说别让他学了,不要耽误学习。”郭洋的母亲赵春丽说,儿子很省心,让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让学就不学。
在郭洋看来,某些文科课程就是“背好了东西,然后往模式里套”,“理科的感觉最好,尤其是数学。”如果解出了一道大家都没能解出的难题,第二天去讲台上“讲题”,那才叫快乐。
“我觉得他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但再有天赋,也要全都学好,不能偏科。”这是郭洋爸爸定下的一个大方向,因为考大学是“一个大方向”。
但让赵春丽没想到的是,这次报名“特招”的学生中不少都偏科。“如果这个班里的学生大多数都偏科的话,就算是选上了,我们也不想让他去”。
她害怕,在这么一个偏科生组成的班里,孩子可能会受影响。
校长的困惑
“中考可以不用考,高考怎么办?他们的出路在哪儿?这才是最难的。”
这个“五一”,潍坊一中副校长鹿永刚闲不住了。招生方案是挂出来了,不过接下来的事情更麻烦。“接下来就是笔试和面试,怎么弄?还是个麻烦事。”
和记者聊了不到1小时,鹿永刚说得最多的一个关键词是“难”。
“难,而且是‘三难’。”鹿永刚说,政策一旦铺开,“怎么选择?选上了怎么培养?培养出来之后呢,出口在哪里?”这些难题,从开始构想这个政策时就已经预料到了。
“这是第一步,就算招不到合适的,也要迈出去。”鹿永刚说,先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个事。就像用三年的时间等待一个试验的结果,但是这一步是要迈出去的。
“我个人定义的‘特殊才能’,一定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某个方面异于常人;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对这个领域的喜欢,一定是出于真心的。”鹿永刚觉得这样的人,才是“特才选择”要选的人。
“招进来怎么培养的确比较难。这些孩子招进来是‘偏才怪才’,三年后呢,学校还能保证他们是‘偏才怪才’吗?”鹿永刚觉得,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很艰巨,但起码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为这些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给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
虽然培养方案还没能最终敲定下来,但是鹿永刚还是谈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学生在进来之后,要有更多的学习空间,比如有实验室,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学校解决不了,我们准备到高校里去找。一些在特殊领域有研究的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他们到高校去学习。”
现在鹿永刚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三年后这些孩子的出路又在哪儿。“中考可以不用考,高考怎么办?这才是最难的。”
鹿永刚提起一个叫孙晓丽的女生,她是潍坊一中2000级学生。这个孩子成绩一般甚至偏下,如果想考一中的统招生,八成会被大筛子筛到校门外头去。
“但她的综合素质可不是一般的高啊,主持、策划、演讲……”鹿永刚说,这个女孩子在这一方面样样来得,“升高中的时候我们就讨论,是不是可以给她个直升的机会。”
鹿永刚干了一辈子教育,他觉得,如果这样一个孩子都得不到升学发展的机会,这是学校的遗憾,也是他个人的遗憾。“当时学校专门开了会,也找到了教育局,终于决定破格录取她。”
鹿永刚没有看错,孙晓丽高二时,就以出色的组织能力被两所大学同时相中了。“当时他们就说要这个学生,我们说她才高二,人家说,‘好,我们等她一年’。”
一年后,孙晓丽被国防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后来她在全军演讲比赛中获得特等奖。
“我就特别盼着,这样的孩子最终都能找到这样的路。不过,难啊,这个问题单单靠学校的力量解决不了。”鹿永刚说,现在很多大学也开始探讨这些问题,到底该怎样培养学生,才能给他们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声也是紧锣密鼓。这在鹿永刚看来是一个信号。
然而这样的例子,毕竟还少。鹿永刚说,学校手头上就那几个保送名额,条条框框还不少,就把这些偏才排除在外了。
“作为中学来说,我们自身没有力量。选拔制度什么时候才能多元化?否则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还是没有出路。”鹿永刚说,这还得靠高校。 教育改革是一环套一环的,只是一个环节动了,起不到多少作用。
“还要依靠行政的力量。”鹿永刚说,“很简单,比如你是山大毕业的,没有600分你能上吗?比如清华北大,没有680分你能进吗?”如果没有政策支持,选择权没有下放,学校即便是迈出一小步都会异常艰难。
“别人会说,你的政策标准怎么定?你怎么选人的?”鹿永刚说,这就叫冒天下之大不韪。任何一个敢冒天下大不韪的人,都得有力量支持,都得有勇气迎接唾沫星子。哪天中学能自主育人了,高校能自主选人了,那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真正落实。
作为从潍坊高密走出的名校校长,如今的北京十一中学校校长李希贵评价潍坊一中这个特招政策说,人才培养本就应该多元化。“改一改肯定比不改要好”。
潍坊一中的这一政策,让人联想到2009年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巨大争议的北大试行的校长推荐制。“北大当时的说法也是‘招特殊才能人才’。”李希贵说。
不过,北大最终又回到“掐尖”的老路上了,各地中学校长们推荐的依然是四平八稳的尖子生。涉及教育这个敏感问题,即便是迈一小步,也都慎之又慎。就像南开中学校长说的,“非不能也,实不敢也!”
然而即便如此,在李希贵看来,这还是指了个方向。“有这么一个开始,很快就会有一大批人跟上来。变革的大方向就是这样,需要有些学校站出来,先走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