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繁华的春熙路,走过红星路四段的喧嚣。
转进路边的龙王庙正街,让人进入一个时空隧道。
弯曲的街道边,卖菜的、卖肉的,以及各种小吃店都有。
小街居民带着老成都浓浓的市井味,继续在青瓦白墙旧宅下,喝酒、抽烟、摆龙门阵。
在龙王庙街60号的斑驳木门边,80岁的何建清老人靠在藤椅上,身旁的炒锅中飘出烂肉土豆的阵阵香气。
走进她身旁的木门,映入眼帘的依旧是古色古香的青砖砌成院墙,带有砖木结构的三进四合院——肖家大院。
三进四合院古朴中带有精致
临近中午,肖家大院中四处都是飘香菜味。
由于每家没有固定的厨房,所有居民都将炒锅搬在四合院中。
40年前播种的那株细小苦椿树,此时已如碗口初,高耸入天。
老宅是典型的四川古民居建筑风格,红色的方形雕花门窗,镶嵌在古老的青砖夹墙里,古朴中带有一丝精致。
三进院落的每一个单独出来,又相互连成一体。
每一个院落中,至少住着两户居民。
除了肖家大院,这条老街上的知名建筑还有位于28号的邱家祠堂。
老房如老人往日辉煌已褪去
“现在,这房子像人一样,老了,也不大中用了。”在76岁老居民李淑英的眼中,现今大院已无往日的辉煌。
从5岁开始,她便一直居住在肖家大院。
当时大院中住满肖姓居民,窗花立柱的红漆也时常翻刷,鲜艳异常。
但如今的大院屋顶,不少青瓦已经缺失。
由于制瓦的工匠难以寻觅,房屋上只能用红绿塑料薄膜,临时遮挡风雨。
当初肖家大院三进四合大院修建时,每间房屋后的夹墙后本设有地沟,用于排污水。
但由于原来的主人不在了,后来的大多是租房客。
人多事多,疏于疏通治理后的排污沟,屡屡堵塞。
最终,整个大院都放弃了公厕和水管。
每天上午,李淑英都要走到200米外街对面的公厕洗马桶。
老院依旧在肖家后人已难觅
看着生人到来,肖家大院不少现在的住客伸出头来,打探对方。
但问及老房的历史,他们大都摇摇头:“我们只是租房住的,对这里的历史并不了解。”
唯有在这里居住了近60年的八旬老人何建清略知一二。
她说,肖家大院大约修建于“民国”初期。
当时肖家是大户,才得修起如此气派的楼房。
“民国”末年,肖家渐渐衰
败。
为了生计,大宅院渐渐被肖家转租转卖了。
1952年,何建清嫁进这个院子后,就再也没离开这里。
“但肖家的后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何建清说。
大院街对面昔日是清澈金河
“以前我们这里空气很好,对门子没有房屋。”何建清拄着拐杖靠在斑驳的木门旁,指着房屋对面的一片7层民居说。
60多年前,肖家大院的街对面,是从人民公园流过来的金河。
清澈的河流正好流过龙王庙街,然后再流到东门大桥出城。
在何建清的记忆中,临近老街的河边,春天柳枝随风飘逸。
每天清晨,她都会抱着木盆,走到清澈的河边洗一家人的衣服,偶尔还会有红色的锦鲤从手中划过。
在肖家大院一旁,则是一个修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一座庙宇,供奉的是掌管金河的求雨龙神。
何建清说,每到天旱时节,还有人烧香祈求龙王降雨。
“所以这里被称为龙王庙街。可惜‘民国’末年,庙宇被毁了。”上世纪70年代,为修建防空洞,龙王庙街一旁的金河被填了,柳树没有了,刻着画的石桥也荡然无存。
记者余行摄影杨涛报料人:罗先生线索奖: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