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 陈凌墨)曾第一个击落日军战机、被誉为“空军战神”的高志航,1937年殉国后,其安葬之地一直是个谜。本月16日,其远在美国的外甥肇翀找到湖北省政协,并带来好消息:高志航安葬地已在宜昌找到了!
65岁的肇翀是美国普渡大学航天工程系教授。不久前,他从网上得知央视正在拍摄以高志航为主要人物的电视剧《远去的飞鹰》,其墓地也已找到,便马不停蹄从芝加哥赶到宜昌。
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14日,高志航在河南周口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机击中,壮烈殉国,终年30岁。其灵柩运抵宜昌,准备经水路送往重庆,但由于日军轰炸猛烈,只得在宜昌安葬。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高志航的弟弟高铭魁,女儿高丽良、高忆春,外甥肇翀等亲属,多方寻找英雄安息之地,但因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而未果。
今年清明节期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晚报推出连续报道,发动读者寻找高志航墓。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并经相关部门核实,发现高志航墓位于宜昌市三峡大学校区内的两棵香樟树下。
据了解,高志航当年安葬在宜昌天主教堂墓区,为躲避日寇骚扰,没有立碑。“吉林通化、南京都有高志航墓,可是我们亲人知道,那些都是衣冠冢,不是舅父真正的归宿。”肇翀对记者说。经与其他亲属商量,他决定以高志航家人的名义,在香樟树下为舅父立一座碑。
这一心愿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宜昌市政协主席李泉说,将尽力推动在墓地原址立碑纪念,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政协办公厅一位负责人也表示,正在积极协调,希望早日促成此事。
墨索里尼重金挽留的“中国战神”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在海外,遇到一些经历抗战的老将军,他们听说我是高志航的外甥,都会肃然起敬。”16日,肇翀教授说起高志航的传奇一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张学良送他到法国留学
1907年5月14日,高志航出生于吉林通化一个贫苦家庭。13岁考入奉天中法中学,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投笔从戎,转入东北陆军军官班。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后,张学良建议加强空军建设,向德、意购买新式飞机120余架,组成5个飞行大队,并从陆军精选了28人到法国航空学校学习,高志航便是其中之一。
19岁时高志航学成归国,任东北航空处飞鹰队少校驾驶员。一次演习中,因机械发生故障,他紧急迫降,造成脚骨折断,手术后一条腿短了一厘米,他因此获得“高瘸子飞行员”的传奇名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受南京政府命令,实行“不抵抗”政策。高志航觉得十分耻辱,不顾家人劝阻,投奔南京航空署的朋友,在国民党军政部航空署所属第四队当了一名少校飞行员。
拒绝墨索里尼重金挽留
高志航勤学苦练,很快掌握夜间不打灯起飞、倒飞、弧形飞等绝技,在国际飞行界属于凤毛麟角。
1935年8月,高志航奉命到意大利购买飞机,并应邀表演特技。墨索里尼看后大为欣赏,拍着他的肩膀说:“像你这样出色的飞行员,在意大利,不,在整个欧洲,也只能找到一两个。希望你留在意大利,我将给你最高的酬金和最好的职位。”
高志航回答:“我的职位在中国,我只愿做一名中国军人!”
当时,意军火商向高志航行贿,企图推销落后机型,遭到他的断然拒绝。最后他不辱使命,从美国购回100架“霍克式”驱逐机。
国民政府随即组建5个飞行大队,高志航任第四大队大队长。他调教出一批著名的空战英雄,如在武汉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李桂丹。他的另一学生刘善本1946年6月驾机飞抵延安,开创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先例,后为新中国空军的创建做出重大贡献。
“8·14”击落首架日机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出动百架轰炸机对我江苏、浙江两省进行狂轰乱炸。当时中国空军整体作战能力较差,国民政府下令“不抵抗”。
8月14日,高志航忍无可忍,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下令战机起飞与日军作战。他打响第一炮,击落日领队机。这是中国空军首次击落敌机。随后的十多分钟,中国空军击落日机6架、击伤2架,我军无一伤亡。
当晚日本广播称“十三架战机失去联络”,轰动世界,“8·14”遂被国民政府定为“空军节”。
据战史记载,历时3个多月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高志航和战友击落敌机230架,击毙敌飞行员327名。日军飞行员对高志航又恨又怕,连发誓时都说:“我要做了亏心事,出门就碰上高志航。”
蒋介石主持英雄追悼会
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奉命赴兰州接收苏联援华战机,转场至河南周口机场时,遭遇敌机空袭。他率战友迎敌,尚未起飞就不幸被日机命中,牺牲时双手还紧紧握着飞机操纵杆。
牺牲后,国民政府和军委会追授高志航少将军衔。在汉口商务会大礼堂举行的追悼会上,蒋介石亲自主持,并敬献花圈致哀,上书“高志航英雄殉国,死之伟大,生之有威,永垂千古”。周恩来也参加了追悼会,称赞高志航“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抗日牺牲的,为民族牺牲的。”
1993年,92岁高龄的张学良为这位东北同乡、当年的部下题词:“东北飞鹰,空军战魂”。
记者陈凌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