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短短一年间,北京东北四环外的大望京村在拆迁后完全消失,拆迁补偿款让从前处在“瓦片经济”中的村民一夜之前成为百万富翁。村民们拿着大笔补偿款进行投资、买房、买车。(5月19日新京报)
又是拆迁的故事。拆迁暴富新闻里的主角,活脱脱像披金戴银又招摇显摆的暴发户。媒体基本上就是遵循这一逻辑的导演,因此,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无非有二:一是“拆”出来的富翁们如何花天酒地,譬如武汉“一位原本家境并不富裕的七旬婆婆一个生日竟然花费了20万元拆迁款”,譬如“昆明城中村村民领到拆迁补助,团购奥迪A6还嫌不够好”、“哈尔滨拆迁户暴富后疯狂消费”等等;二是“拆”出来的富翁们“赚”了多少钱,“数字”不惊人死不休,最著名的当属深圳的例子,纷纷传说着“岗厦河园片区改造将造就10多位亿万富翁”。
当然,媒体说的都是事实。但这些事实传递给公众的感受是很上火的,尤其是在当下的语境之中:一方面是高企的房价加深了普通民众的的被剥夺感;另一方面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改革还在酝酿之中——那么,任何暴富的神话就等于在公众伤口上撒盐。
可是,“拆迁暴富”真的需要接受道德拷问吗?须知,高房价并不是被拆迁者的责任。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土地属于生产要素,既然我们承认土地要素在价值上的差异性,那么,什么样的房子获得什么样的补偿,当然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至于高消费也好、奢侈消费也罢,更是人家的自由。
我们痛恨高房价,我们不满收入分配失衡,但是,我们更当捍卫两种权利:一是保护物权的权利;二是与开发商议价谈判的权利。在推土机的轰鸣声常常盖过业主合理利益诉求的时候,“拆迁暴富”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在地方拆迁矛盾屡屡上升为公共事件的今天,摆正心态,秉持善意,解读好这些宝贵的“拆迁暴富”寓言,也许才是对民众权利的最好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