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多河北民间艺术品通过参展世博会获得了商机。图为精美的曲阳微雕作品。
博报·观察
河北企业世博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有人的地方就有营销的价值。更何况对于上海世博会这样一个人流量巨大的盛会。有人把世博会称为“经济奥林匹克”,或是通俗地称为“全球集市”,显然它已不是简单的文化、科技展览大会,更是一场大型“经济秀”。有专家预测,这场“经济秀”中蕴含的商机将是以千亿为单位计的。
那么,河北的企业在这个“秀场”中表现如何呢?5月14日到5月18日是世博会“河北活动周”,在这五天的“河北时间”里,河北集中向世界“营销”了自己:一系列投资合作项目洽谈成功,多项文化合作成功签约、极富商业价值的河北民间工艺积极寻求市场与合作……在世博会上,在世界面前,河北寻找商机、寻求合作的脚步已经迈开……
借鉴 知名企业宣传无处不在
上海世博会,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让别人知道你,让别人记住你——这就是目的。
为了“捆绑”世博,很多企业可谓各显神通。无论在国家馆,还是企业馆, 知名的企业、优质品牌的宣传、营销、广告无处不在,它们甚至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法国馆,米其林“轮胎人”笑容可掬;在日本馆,丰田、佳能纷纷抢占风头,佳能相机更是植入进了最出彩的机器人表演和大屏幕影片;在意大利馆,一只高达两米的高跟鞋,引领杰尼亚、范思哲等向你诉说意大利的名牌时尚,超酷的法拉利汽车、被安装在高高墙体上的小提琴幕墙做着“意大利名片”的最佳代言。
在世博会的十几个企业馆,更是企业争相“抢镜”的高地:可口可乐通过上海世博会,更深地刻上了它们的烙印;韩国企业馆,则通过集体的力量在全球树立日渐“强硬”的韩国企业品牌形象;世博会上唯一的一家地产企业馆——万科馆,更是通过讲述环保故事的形式,推广了万科的品牌。
惊喜 借助世博平台河北主动出击
世博会河北周期间河北开展了“借力世博平台,共享河北商机”为主题的多项经贸招商活动,巧妙地把推介“京畿之地”区位优势,展示河北城市名片、产业名片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这是我们采访河北周之初不曾了解到的,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河北借助世博平台,挖掘商机、寻求合作的脚步。5月14日当天就有24个项目成功签约。
我省宣传文化系统也积极借助这一平台,推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5月15日,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十四家出版社签订营销合作方案,两集团还在数字出版领域签订全面合作方案。
亮点 裕华区成省会世博招商大赢家
作为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也有5个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68.3亿元。其中裕华区政府与上海仲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署的合资开发南莱茵河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成为一大亮点。
南莱茵河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一期投资50亿元,将对裕华区南焦村进行改造。该项目也是签约仪式上所有12个内资项目中投资总额最大的一个。新小区仅湖面面积就达34万平方米,有望成为省会所有小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湖。
缺憾 河北企业自我推广意识亟待加强
“抢搭世博快车,延伸世博效益,共享世博商机”。这不应该仅仅是一句话,而更应是一个行动。
河北周还没开始,记者就接到“陌生的”伊利策划人员的电话,提供该企业参展世博的信息,希望记者能多多宣传。交流中得知,该企业几乎辗转与所有采访世博的媒体都取得了联系。
与之相反,省内知名企业自我推广的兴趣却不大。在世博会上,有很多河北企业的身影,但无论是赞助商,还是在世博园有高科技成品展示,还是直接参与世博相关用品的生产,直接联系媒体主动要求宣传的少之又少,更不要说联系所有采访世博的国内或其他城市的媒体了。
“世博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是一个舞台,平时企业还要到处打广告促销呢,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如果坐失了,是一个企业营销的失败。我省企业自我推广的意识亟待加强。”社会学者梁勇表示,世博会有几个月的时间,河北企业能做的应该更多。营销的机会无处不在,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用心用脑。
博报·三人行
大雨淋坏记者证险成“黑记者”
“河北周”结束了,我们也将暂别上海世博,结束这一阶段的采访。
采访世博的日子,每天的工作很紧张,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就连一些糗事,也能成为快乐的引子。
“这儿没什么可吃的”
知道世博园里的餐饮比较贵,可以点菜的餐厅根本没敢进过,平日里都是在美食街的快餐档口上解决吃饭问题。经过多次比较,找到了一家“能吃饱又不算贵”的快餐厅,一份套餐在26元左右,有饭有菜还有一杯蛋羹。冲着这杯蛋羹,每天中午我们都要直奔这家餐厅,有时晚饭也在这里解决,一连吃了数日。吃到最后一天:“一想起这家餐厅,那饭味就在嗓子眼了。”
所以最后一天,经提议,以全票通过,决定去一家可以点菜的餐厅,换换口味,也改善一下。
在园区找到了一家看上去不是太好也不算太差的餐厅,落座。服务员端上菜单。第一页,没有200元以下的菜;第二页,没有100元以下的菜。心立刻揪了起来。第三页,终于见到两位数的菜了,但也都是七八十元。菜单从头翻到尾,最便宜的一道菜,且仅有一两道,价格38元。
“这也太贵了,最便宜的38元。”到底是女记者,就是沉不住气,开始小声嘀咕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正不知如何下台,还是男记者沉着应战,翻着菜单一脸的不屑:“算了,走吧,这儿没什么可吃的。”
“摄影记者的照片
都是虚的”
那晚随摄影记者去庆典广场拍音乐喷泉夜景。
夜晚的庆典广场,灯光谷灯光变幻莫测,倒映在水中,美轮美奂。
拍摄任务完成后,摄影记者发挥特长,从不同角度给文字记者拍了照片。“也给我来一张。”摄影记者边调好相机边现场指导,可文字记者的摄影水平哪能跟专业水平相媲美,拍了几张脸总是有点虚,急得摄影记者直冒汗。拍一张,不行;再来一次,还是不行……如此折腾了七八次,拍摄效果确实让人不好意思。我们大笑,摄影记者则郁闷坏了:“自己的照片都是虚的”。四下张望,终于看见一位拿着“很专业”的相机的游客,像见到救星似的跑过去求助:“求你帮我拍张照片好吗?”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人家拍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记者证坏了
险些进不了园
这几天上海天气预报总是有雨,但下雨的时候很少,即使下也下得很小,且时间很短。
前天又预报有雨,根据前几日的经验,认为雨下不起来,大家都没带伞。没想到正在广场采访,雨突然下了起来,中雨水平。由于正处于空旷地带,等跑到能避雨的地方已基本上被浇了个“半透”。
等晚上出园时,摄影记者的记者证在机器上怎么刷也没反应,坏了,这就意味着第二天进不了园,不能进行采访了。回忆了一下,可能是下雨时挂在胸前的记者证被雨浇了,然后又被挂在胸前的相机挤压到了。
第二天,急忙跑到证件中心补办证件,但因为芯片坏了要五天才能办好。幸遇一好心工作人员,见记者一脸焦急,帮忙补了张临时证。可临时证上没有照片和身份证明,我们这位“黑记者”又被世博园新闻中心挡在门外。这可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地方啊。
找了半天,终又获得一张“临时证”,才使采访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品评半天
原来“老外”会说中国话
昨晚10点半,从世博园新闻中心出来,准备坐通勤车返回驻地。
通勤车从世博园出口到终点站只有两站地,中间只停靠一站——“世博村站”。住在世博村的大多是“国际友人”,因此车上每天都坐着很多“老外”。
昨天坐在我们前面的是就是两位“老外”,男性。
“看他们的睫毛长得多好看,长长的,还向上翘着。”同事开始评论。“是,我这几天也观察过,就连男的睫毛也都是向上卷翘的,真让人羡慕。”
正说着,前排一位“老外”的手机响了。只见他拿出手机,看了看号码,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喂,你好……”
这“老外”会说中国话!
我们捂住嘴忍着笑。看来,以后不能随便议论他人,别以为别人听不懂。
下车时,其中一位“老外”冲我们笑眯眯的。不会是真听懂了吧?晕菜。
文/图:本报特派记者
秋凌 崔虹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