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在围殴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0日06:56  钱江晚报

  前些日子,在校园血案连连发生令人触目惊心时,《钱江晚报》时评版不止一次刊文呼吁:在加强校园安全的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应通过富于人性化的教育,消弭游荡在校园内外,环绕于师生心头的戾气。把学生教育成对他人有爱心、同情心,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是教育的正道,也是避免或减少校园内部不安全因素的治本之道。

  虽然,为教育现状焦虑的人们早就一直在强调、重申这种意识和观点,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等到事态趋于严重,这种呼吁更显得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实主义”者还可以讥笑你不切实际。

  据报道,4月21日,即玉树地震哀悼日那天凌晨,云南陆良县三中的4名初三男生翻墙离校到街上游荡,无所事事之际,路遇一女精神病人,4人一边互相戏谑,一边施暴,连续围殴近两个小时。当天亮以后,太阳升起,他们向半降的国旗低头表达哀思时,女精神病人因重伤正在死去。报道提及的几个细节值得注意:打完回校时,他们还兴奋地说“很好玩”,次日其中一人向别的同学夸口“昨天打了一个疯婆娘,可过瘾了”,殴打时还用竹竿戳其下体,致使被打者喊“强奸!”报道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四名男生所在的校园环境,读过以后,你就会觉得,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这样的学校“教育”出这样的学生来,简直就是必然的。

  陆良三中校长金福林说“有些人对同学间的友爱、生命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有时小矛盾酿成大祸,很多打架就是在玩笑中升级的。”“认识不到位”,金校长的表述代表了一种被普遍实施的教育观。“友爱”、“生命”等属于生命本体的事物,不是可以直接“认识”的,首先要“体验”,“感受”,才有可能“认识”。可是,创造一个让学生能够体验、感受爱和生命的环境,哪有说教来得省事、方便?追求升学率,哪能容你慢慢体验、感受?

  排斥了人文精神的学校,正在成为资本的擂台。据报道,武汉一些高中为抢一个尖子生,“三年前学校的花费是1万元,而今年要花近6万元,优质生源的身价翻了6倍。”除了免三年学费、书本费外,还报销陪读租房的费用,另外还直接奖励2万元现金,整个加起来保守估计是6万元。财大气粗的学校,不是报销陪读房租金,而是建造陪读房让家长入住。

  投入是为了产出,6万元的身价,就要有超过6万元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别的,就是分数,最终是升学成绩。尖子生享受了这样的身价,就要承受与此相当的压力,当他成为资本手中的筹码,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但是一些招生老师已经尝到了滋味:“我是教育工作者,可现在却感觉自己像个商人,每天干的都是些讨价还价的事,教育成了一件商品。”他说,这样“抢”来的学生往往对老师和学校没有感恩的心,甚至缺乏尊重,学生认为学校是“求”着自己学。高中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心态,实在令人担忧。

  校园,在防范有形的暴力时,又遭到无形的暴力的围殴。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