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中山等市都有强排泵站,广州却没有。依靠自排的排水体系已经成为历史了!”昨天中午,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三防总指挥苏泽群在视察西江引水工程后,从佛山市一路驱车直奔暨南大学、中山一路等广州市水浸“重灾区”,冒雨视察防汛抢险工作。
市区防汛抢险队上午到现场
根据天气预报,昨天中午到下午广州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从上午开始,三防部门就调集各路抢险力量,分赴全市各水浸点,准备抢险工作。苏泽群在结束上午的视察后,没顾得上吃午饭,直接从佛山市直奔暨南大学和中山一路,现场视察防汛准备工作。
中山一路—梅东路路段在5月7日和5月14日的两场暴雨中都出现了严重水浸,沿线商户和居民小区成为一片泽国。从昨天上午10点半开始,广州市排水抢险队、越秀区排水抢险队和梅花街道民兵都在中山一路—梅东路这段水浸点上布防,到处都能看到穿着橙色抢险服的抢险队员。
苏泽群视察了水均岗支涌的施工现场。水均岗支涌是沙河涌下游的一条支涌,也是周边片区一条重要的去水通道。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来就不宽的水均岗治涌由于施工,过水断面已经缩减一半。涌边有一台挖掘机正在拓宽堤岸。记者看到支涌出口也被封上,越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支涌出口处有一个水闸,为了防汛需要现在已经打开。苏泽群要求,要加紧疏通水均岗支涌,确保暴雨来临时去水畅通。
广州拟建两级强排系统
市水投集团总经理赵军明介绍说,“5·7”和“5·14”两场暴雨中,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都水位猛涨,形成顶托,使下水道的水排不出去造成倒灌。苏泽群说,中山、江门等市都有强排泵站,广州反而没有。过去广州的排水体系多是依赖重力自排,现在看来这种依靠自排的方式已经要成为历史了,广州必须走强排的路子。
苏泽群说:“前两场暴雨时我在市三防指挥部坐镇,其实白云区雨量是最大的,但是没怎么水浸,水浸点都集中在天河区。这是因为白云区有大量的水库、鱼塘,而天河区全是楼房,已经全部硬底化了。”苏泽群指出,由于中心城区没有能蓄洪的绿地和池塘,暴雨来临时水全部往低洼处汇集,极易造成水浸。依靠自排的排水系统已经不适应要求,因此在重点地区必须依靠局部的强排措施。
据透露,广州现在正在论证,要在全市建设两级强排系统:第一级强排系统是在珠江边建外江排水泵站;第二级强排系统是在各水浸点建设强排泵站,将积水抽到附近的河涌里。
越秀区有关负责人指出,在城区水浸严重的地方,将借鉴岗顶的经验建设强排泵站。比如针对中山一路—梅东路的水浸问题,越秀区就打算在合适的地方选址建一个泵站,在暴雨来临时将水抽排到沙河涌里。不过,该负责人同时坦言,中山一路—梅东路建筑林立,建设强排泵站大约需要1000平方米用地,选址和征地都十分困难;就连该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也只能挑选“有施工条件的地方”进行。
据悉,暨南大学也将建强排泵站,其出水方案有两个:一是往西进入猎德涌;二是南穿黄埔大道将水抽排进谭村涌。
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纵深
以前不淹现在淹,新水浸点被质疑跟施工有关
“因施工阻碍排水的不到20%”
南方日报讯 (记者 曾妮)暨南大学、中山一路—梅东路等水浸点过去虽然也有水浸情况,但从未像今年如此严重。部分市民质疑,新增水浸点与施工有关。对此,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三防总指挥苏泽群说,近几场大雨中,因施工阻碍排水的不到20%,主要不是施工问题导致水浸。
暨大水浸与道路垫高有关?
暨南大学在“5·7”、“5·14”两次暴雨中水漫校园,不少学生宿舍浸水,被戏称为“暨南大学威尼斯分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暨南大学地势比中山大道、黄埔大道地势低,大雨瞬间下来,原来的排水系统标准低,积水排不出去造成水浸。
对于暨大水浸的原因,这两天在学校里讨论也比较多。“说暨大排水标准低,但过去也是一样低,从来没有水漫校园的情况啊!”暨南大学校友王小姐说,她1996年至2003年在暨大读本科和硕士,就住在地势最低的建阳苑一楼,以前从来没有被淹过。就算暨大管网标准低,水浸情况也不至于突然变得如此严重。
暨南大学的张同学说:“道路大修把中山大道和黄埔大道垫高了,使暨大的地势相对更低,雨水都汇集到暨大来了。另外,道路大修是不是把排水系统破坏了,使暨大的水出不去?”
中山一路水浸与河涌整治无关?
中山一路过去也是水浸点,但仅限于中山一立交桥底。但在今年“5·7”暴雨中,中山一路—梅东路长达数百米的路段被淹成河,积水最高时达1.5米。今年汛期,中山一路—梅东路沿线商户和居民都“闻雨色变”。
为什么过去不淹现在淹?周边商户怀疑河涌施工影响了排水,造成水浸。特别是水均岗支涌施工堵了河涌出口,使河水排不出去。一位居民指出,沙河涌里修了几道拦水坝,把河涌水位抬高了,造成暴雨时河涌水位超高。中山一路某服装店店员说,穿衣戴帽和道路翻新把泥沙等材料都堆放在路上,堵塞了排水口。
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中山一路—梅东路水浸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该路段本身地势低;第二,外围其他路段包括东风路一带排不走的水也汇流到中山一路,排水压力较大。针对河涌施工影响排水的质疑,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说,“5·7”暴雨后,水均岗支涌的围堰就已经拆了,原来的排水出路都打通了,而沙河涌的污水管拍门井都确保能打开。该负责人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最近一次暴雨水浸跟河涌施工没关系。”
呼吁政府调查水浸原因
苏泽群说,广州市近几场大雨中,因施工阻碍排水的不到20%,主要不是施工问题导致水浸。他认为还是排水体系建设标准偏低,依靠重力自流的排水方式不适应城区防洪排涝实际。对于两次暴雨中中山一路—梅东路遭遇水浸,一些驻守在这里的抢险队员认为主要原因是雨量过大。
有市民呼吁,对于新水浸点出现的原因,政府应该进行调查并明确给出原因。市民李先生说:“新水浸点的周围大多有工地,如果说这些水浸点的出现与施工无关,也应该拿出证据来证明。而对于施工破坏排水管道的,更要有处罚措施。”
■记者手记
水浸街应从“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
面对今年连续破纪录的汛期暴雨,广州市不少地方的排水系统明显不堪重负了。广州市打算将全市排水标准逐步提高到“五年一遇”,要通过什么方法实现却是一个问题。记者昨日了解到,广州拟建两级强排系统,其中在城区较严重的水浸点将学习“岗顶经验”,建设强排泵站。
岗顶过去也是老水浸点。今年岗顶强排泵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岗顶地区的水浸大为缓解。据了解,过去岗顶的排水标准为两年一遇,大致可以抵御58毫米/小时的短时强降雨;泵站建成后岗顶排水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可以抵御69毫米/小时的暴雨。“岗顶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切实可行的,以岗顶为榜样,如果其他严重水浸点都能建设强排泵站,相信这些水浸点抵御暴雨的能力一定能迅速升级。
不过,岗顶泵站建设的过程也并不轻松。首先是选址困难,选址就选了好几年;其次是必须建设与之配套的排水管道系统,才能将水引到泵站排走。而管道建设必须开挖道路,这正是市民不想反复经历的。
在岗顶这个“老水浸点”治理好之后,中山一、暨南大学等新水浸点又冒了出来。广州市固然可以用治理岗顶的方法治理中山一水浸,但如果不查明造成新水浸点出现的根本原因,就采取工程措施,恐怕广州会有建不完的泵站、铺不完的水管、挖不完的路。
有专家指出,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固然是件好事,但首先应正视原排水系统失效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建设盲目改变地形地貌造成新的洼地?还是不文明施工乱挖乱倒破坏了排水系统?亦或是绿地、水塘、河涌的消失造成人工管道汇水量超出负荷?
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广州治理水浸街才不会停留在单个“点”的治理,才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整个系统出发,从水利的、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出发,去谋划一个城市排水体系。
说到这里,不由得佩服巴黎人在19世纪就开始着手建设规模宏大的地下排水系统,而且使用至今。广州能不能拿出这样的远见和胸襟,来规划和保护我们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血管”?曾妮
■现场
暨大中山一未现水浸
昨日暴雨造成21处局部积水
南方日报讯 (记者 曾妮 通讯员 卢绍琨 朱楠洁)昨日上午广州中心城区普降暴雨,由于预报及时准确、防御应对得当,没有造成重大水浸,城区交通基本正常。据了解,本周末广州还将迎来一场暴雨。
昨天早上10时20分起,广州市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生效,同时,广州市防御暴雨三级应急相应启动,下午3时30分,暴雨预警信号升级为蓝色。下午4时左右,广州市天河立交、广园路天寿路桥底、汇景桥底、新港东立交、永福路上内环等地点发生局部积水,市区排水专业抢险队伍及时抽排,于下午6时前全部退水,未对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昨晚8时,暴雨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广州市三防办同时发出防暴雨二级响应。据了解,这场雨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截至昨晚9时解除橙色暴雨预警信号,广州市中心城区共出现21处局部轻微积水,但是积水均在一小时内排干,基本没有造成水浸险情,市区交通保持顺畅。以往水浸较为严重的暨南大学、中山一路没有出现积水。
据了解,昨天上午暴雨预警信号发出后,全市已派出914专业抢险人员对全市132处重点路段、区域进行布防,投入抢险设备427台、抽水泵219台。其中越秀区投入的抢险力量最多,320多名抢险人员在各布防点随时待命。华师正门、中山一立交、新港东立交桥底均是重点防守路段。气象部门和各区、县级市三防部门通过电台、电视台、手机等媒体及通信手段将暴雨预警信息传到各街道、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