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将会使三晋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使生态文明成为新基地新山西的鲜明形象和竞争优势,将会有力地推动山西的科学发展和绿色转型,使 “绿色山西”成为三晋最靓丽的名片。
三晋大地“披绿装”
生态建设,林业先行。我省通过下大力气狠抓林业建设,将会使荒山秃岭绿起来,山川沟壑美起来,林业产业强起来,三晋大地变得山川秀美。
一是森林资源将会大幅增长。目前我省森林面积是3316万亩,森林覆盖率是14.12%,活立木蓄积量是8847立方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我省的森林面积将达到6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活立木蓄积量将达到1.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我省无论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都将在现有的指标上接近于翻一番。
二是生态状况将会大大改善。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将会在三晋大地上筑起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使广袤的山川沟壑披上绿装,干涸的河道清水复流,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风沙肆虐、水土流失的状况逐步成为历史。以沁源县为例,该县在过去的十年,实施植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沁河的清水流量较前十年增加1700万立方米/年,降水量增加95毫米/年,水土流失减少,输沙量减少70%。
三是林业产业将会做大做强。近年来,我省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干果经济林已经发展1272万亩,年产量达到11亿公斤,红枣、、核桃、仁用杏、花椒的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发展到45个,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生态兴省”一定会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做大做强。按照我省的规划,到2015年,林业总产值要从现在的106亿元提高到300亿元,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
低碳山西呼之欲出
我省在“生态兴省”战略中提出要增绿与去污并举。这样做意在依托造林增绿提高生态承载力的同时,通过节能减排降耗去污的手段,消减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力,必将使山西走上一条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山西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形成了高碳经济的特点。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吕日周说,山西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发展老路,一定要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事实上,近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而且不断加块发展步伐。去年,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平均天数达到334天,重点监测的10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增加到15.5%,这都足以说明问题。
已经出台的《山西低碳经济战略发展规划》要求,要充分利用天然气、沼气、煤层气等低碳优质能源,加快对原煤和其他高碳能源的替代转换,减少民用、交通和工业燃气污染排放。要加快民用和工业燃料能源的替代转换,以低碳高效能源代替原煤、焦炉煤气等高污染燃料。要淘汰关键行业及领域的高能耗落后产能,减低能源消耗。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善整体经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减低对能源,尤其是煤炭这样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作为“生态兴省”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举措,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将会使低碳山西呼之欲出。
绿色山西指日可待
我省以林业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两手抓来实施“生态兴省”,一定能走出一条地处黄土高原的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的路子,从根本上改变山西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使山西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真正成为“绿色山西”。省林业厅植造处处长黄守孝如此认为。
加快发展林业,提高生态承载力,这就牵住了生态建设的“牛鼻子”。黄守孝说,从1997年的 《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在印尼形成的“巴厘路线图”,都将植树造林,减少毁林,控制森林退化列为重要内容,都将林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
再者,通过森林来改善环境,也是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森林每储存1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这与减排每吨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形成了鲜明反差。据测算:一个20万千瓦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吨二氧化碳,可被3.2万公顷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同时,森林还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库、能源库、基因库、绿色水库等,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物种、调节温湿度、改善小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为人类提供众多的林产品和林副产品,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说,我省“生态兴省”战略,以林业建设为抓手,并实施节能减排,必将会打造出一个绿色山西。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