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馆活体水稻创橱窗农作物最长生命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0日15:36  新民晚报
中国馆活体水稻创橱窗农作物最长生命纪录
中国馆内的“世博水稻”。

  中国红,水稻绿!登上过中国馆49米层的观众,难忘一片绿意盎然的水稻正在抽穗扬花,生机勃勃。可五月天,并非风吹稻浪的时节,“世博稻”缘何捷足先登,提早丰收,更能将绿稻穗的完美时刻保持184天。昨天,记者走进位于奉贤的上海农科院庄行试验站,发现上海科学家已经培育好3000平方米的备用水稻,随时续写中国馆水稻橱窗里的“绿色微笑”,并有望创造“橱窗农作物”的最长生命纪录。

  反季栽培“橱窗水稻”

  民以食为天。中国馆最顶层的“希望大地”上,集我国数代农业科学智慧的“超级水稻”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水稻形成依赖高温、高湿和强光的天性,让它长时间在灯光昏暗的展览橱窗内求生,堪称世界难题——人工气候室培育水稻,其生物量仅约为自然条件下培育的60%,每期水稻的室内可展示时间一般仅为1周,即使日韩等“橱窗农业”发达国家栽培的观赏水稻,展示期也未见突破。

  2009年3月,国家科技部专门设立“上海世博园国家馆希望大地——水稻养成与展示工艺研究”科技专项,由上海农科院专家主持。为赶在世博会开幕时能稻菽青葱,今年1月研究人员开始反季栽培全国海选出的近十个超级稻精英——亩产超过700公斤的水稻品种。其中,包括上海培育的杂交旱稻——“旱优3号”和“旱优8号”。

  多种创新破解难题

  按照设计要求,中国馆“希望大地”展区灯光亮度仅为200勒克斯,较水稻正常生长期的10多万勒克斯相差十万八千里;空调调节室温和湿度,适合人群观展,却完全突破了水稻的生命底线。“借用人工气候箱里的小气候,水稻才可能在中国馆里茁壮成长。”可是,项目主持人、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宋祥甫博士仔细算了笔账发现,依靠人工气候箱种植“世博稻”,投资成本接近天文数字,完全不可行。于是,研究人员创新设计了中国式的水稻“生活舱”。研究人员创新轻量化种植,设计了类似花盆的筒状水土培植器,并找到精确的施肥配方,将水稻生长的占地容积减少了五分之四。

  水稻生长,温度低于12℃或高于35℃都会停止。科研人员一改温室大棚惯用的空气加温法,利用最新的薄膜发热体,创造性地对水体和土壤加热,把温度精确控制在20℃至32℃之间;为将湿度保持在50%到70%,工作人员每隔半小时就对稻田喷一次水。

  面对最棘手的光照问题,一方面定时补光,一方面百里挑一选长得最健壮,相对耐弱光的“棒禾苗”,进入世博园——最终,每150粒种子选拔出一株“世博水稻”。即便如此,“橱窗水稻”的生命活力最多12天,只有通过轮岗,才能保证世博橱窗里绿色长在。为此,上海奉贤种有数千平米的禾苗库存,入选水稻将分28期陆续进入中国馆。

  精准栽培抢占先机

  要让水稻在室内保持勃勃生机,事实上是一项系统工程。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顾晓君说,这涉及水稻展品的模块化培植、专用器皿、反季节和非传统栽培与管理技术以及无机械损伤的专用运输成套设施。最终,中国“超级稻”在中国馆保持青春,形成了一整套农作物橱窗展示工艺,包括馆外水稻展品的养成和全流程安全运输,以及馆内的快速置换与管理养护。

  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诸位专家鉴定,中国馆活体水稻展示课题“留下了不少东西”,比如水稻种植中较为复杂的边界栽培,将更为精准;水稻反季节种植,更接近工厂化要求等。特别是,农作物“橱窗生命”的创新和突破,将推动上海在世界“展示农业”的不断升级中占得先机。

  本报记者 马亚宁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世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