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特·官布扎布:《蒙古密码》背后的“密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0日19:07  内蒙古晨报

  

特·官布扎布:《蒙古密码》背后的“密码”

  长篇历史散文、大历史观、对一个民族“历史本真”的重新理解,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一个王朝的背影……

  53岁的特·官布扎布再度“重出江湖”。在一本叫做《蒙古密码》的书中,他认真回答了蒙古人的祖先来自哪里,如何冲出古时蛮荒,他们经历过怎样的聚散离合等一系列宏大的命题。

  西装,乌黑头发间夹杂几根白发,新作《蒙古密码》面世不到一月,特·官布扎布除却日常的工作外,常常会接到同行(作家、蒙古学学者)的电话,有的提出面谈、而更多的人则是通过电话转告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在他安静的办公室内,谈到动情处,他常常拿起新作《蒙古密码》为记者大声朗读。

  找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

  自2006年,特·官布扎布与新华社记者阿斯钢携大作现代汉语版《蒙古秘史》,一举成名以来,不时会接到陌生记者的专访要求,甚至还会与一些专门研究蒙古史专家就某个话题进行深刻辩论……

  在这样不住地交流与探讨中,特·官布扎布曾经对记者说,他将要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关于蒙古民族的作品,“要通过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找寻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

  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特·官布扎布用了近四年时间。

  他几乎没有固定的写作时间,每个星期六、星期日以及节假日,是他充分享受写作带来快感的时刻。但即便如此,近四年中他还是被“历史深层的忧虑”所折磨,有时候当他铺开稿纸写作时,却突然意识到某个问题自己思考得还不够,于是只好低头发呆,很久才能写出一段文字。

  在《蒙古密码》中,特·官布扎布对蒙古民族这段历史进行了别样解读,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弥合了一个时代文化传播的缺失,并符合大众对蒙古族历史作品的期待。

  拿着“放大镜”、“望远镜”

  进行思想长跑

  “我总是认为,在一个震惊过世界的民族背后必有一段非同凡响的奋起故事,更有后人必去解读的历史密码。”他在新作自序中的第一句话即如此写到。

  长篇历史散文《蒙古密码》,近20万字,大出专家、学者的所料。

  按照阿尔泰的说法,这一题材的独特性在于,是一部主题专一、内容流畅而令人悦读的关于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长篇散文。

  出版方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认为,这是一部最亲近读者的历史诉说,最接近思想的人文思考,更是一本破译成吉思汗及古代蒙古人风云密码的新奇之书。

  阿尔泰在这部书出版后曾撰文认为,特·官布扎布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握着“望远镜”,同时又牢牢地背靠着关于蒙古人的史籍资料,不仅找到了远古祖先的踪迹,并且还循着蒙古祖先跋涉的历史足迹,一口气解读了600余年的马背风雨。

  蒙古人的祖先究竟是谁?“苍狼和白鹿”的神话令他迷惑。《蒙古秘史》给出的答案是,“成吉思汗的根祖是苍天降生的勃尔赤帖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通过进一步研究,特·官布扎布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勃尔赤帖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是成吉思汗二十二代远祖,是蒙古乞颜部落的头人。他们以动物之称取名,约生活在公元8世纪中叶。

  特·官布扎布还拨云见日般地对众说纷纭的蒙古族族源首次进行了清晰而全面的解读,在他看来,蒙古族族源的标准答案是:在远古年代,蒙古人作为东胡这一狩猎游牧群落的后裔,长期繁衍生息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山林与大地,并在这里孕育了民族的雏形。然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时局的变迁,约从公元8世纪中叶逐步向西漫延而去。勃尔赤帖那所属的乞颜部落和其它诸部落,最后在成吉思汗时代完成了这个民族的崛起和最后的形成。

  特·官布扎布模式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姚大力曾撰文认为,在今日中国,由貌似高深的大部头“专著”所装点的“学术繁荣”已甚有过度之势……

  就特·官布扎布而言,他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阿尔泰这样评价,特·官布扎布的感知是敏锐的,他清楚人们想了解什么,想知道什么,也清楚应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回应他们。

  阿尔泰撰文认为,所谓的特·官布扎布模式可以理解为体验式解读,在这部书中他极其另类地使用了体验式的解读模式。从《蒙古密码》呈现的内容看,特·官布扎布是狠心地把自己推入了岁月的深处,然后用心灵跟随一代代英雄的蒙古祖先,重走一遍这个民族近千年的风云历史,并迷茫过他的迷茫,痛苦过他的痛苦,同样也激动过他们的激动,豪迈过他们的豪迈。因此阿尔泰认为,特·官布扎布写出来的文字都带有体温,说出来的话语都带着表情……

  特·官布扎布说自己对于历史的态度是不主张戏说历史,也不喜欢板着面孔说历史,同时又不欣赏对历史的扁平化讲述。他愿意以最大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及其风云故事的心灵认知!

  特·官布扎布说,自己并没有拘泥于表象的陈述,而将注意力放在了表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上。

  “这本书会在若干年后,成为诸多研究蒙古史绕不过去的书。”他的许多好朋友认为,这是特·官布扎布《蒙古密码》成功背后的真正“密码”。

  本报记者 李爱平

  ■特·官布扎布 (图片由本人提供)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