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师生情有些挺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05:17  新晚报

  王乙迪 本报记者 王铁军

  日前,某手机互联网门户针对数千名大学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七成人表示自己对中学老师印象最深,而大学、小学老师仅为11%和17%。童年的记忆会随时间冲淡,但对大学老师感情淡化,不得不让人为高校师生沟通的状况所担忧,何以变得如此尴尬境地?就此,记者做了相关调查。

  “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只记得学习优秀的学生”,采访中大部分学生这样认为,“我有一次实习要求老师写评语,兴冲冲地去找任课老师,他答应我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你叫什么名字’。”大三学生小丽讲述自己的尴尬,“上大学3年了,也没见哪个老师单独找过谁辅导过专业,有事只和导员联系,没留下什么印象。”

  记者采访了几所高校30名大学生,八成学生认为老师并不认识自己,即将毕业的学生说,现在因为要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才有机会和老师走的近,不少人表示与授课老师关系疏远,认为老师基本上都是上完课就走,大部分老师只有在课堂上能见到。

  记者随机对若干学科的老师调查发现,对自己现状感觉满意的比例仅占到两成,多数授课老师整日里忙于教学、做课题、赛评,压力很大。老师们表示,由于一半以上专业都采取大班上课,教室不固定,且有的老师要教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时紧张连上课点名也省去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主动与学生接触的确有些困难。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大学生都比较独立,平时见面打个招呼,就很满足了,教师节收到学生的短信时很开心。”

  心理学专家高源指出,师生间缺少沟通的现状,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相对独立,另一方面老师要面对很多学生,交流少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也使得学生对于母校的归属感较差,应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双向交流。

  对此,一些高校积极想办法做了不少努力,尝试新的管理体制,让专业教师加入学生工作,授课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及创业指导等帮助。部分学生社团邀请专业老师作为指导顾问,定期作报告、团的活动、选修课设计等增进师生交流,增加师生互相了解。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