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0年甜城蜜饯 逐渐成为甜美回忆

  

300年甜城蜜饯逐渐成为甜美回忆
刘志明老人手指的方向,就是破败的食品厂旧址
300年甜城蜜饯逐渐成为甜美回忆
内江大红椒蜜饯
300年甜城蜜饯逐渐成为甜美回忆

  昨日,从北京到内江出差的孙洪,想买点土特产给家人带回去。

  蜜饯是甜城的象征,可走遍大街小巷,孙洪都没买到。他不禁有些纳闷:这么有名的地方特产,何以踪迹难觅?

  最后,在内江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在市中区文英街一家不起眼的小作坊,买到了3斤什锦蜜饯。

  孙洪的感慨,再次勾起了内江人心中难言的伤痛。

  曾经辉煌一时的内江蜜饯,顶着多个“全国第一”的炫目光环,黯然告别市场。

  如今,有着300年悠久历史的甜城蜜饯,虽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榜上有名”,但留给人们的,只剩一丝甜美的记忆。

  辉煌:自成一大流派国内颇具影响

  内江蜜饯历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就开始制作。

  最先,是由家庭主妇将各类瓜果、蔬菜、药材放进锅内,用制冰糖产生的冰水熬煮而成,或自己食用,或逢年过节款待宾朋。

  随后,内江逐渐开始出现作坊生产。

  到清末,内江独特的蜜饯制品已声名远扬,“冰桔铺”迅速增加。

  “民国”时期,铨源、大华、复兴荣等20多家蜜饯铺,成为内江著名商号,常年产量约50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蜜饯生产获得迅速发展,手工作坊逐步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产品自成一大流派,不同于南北两大果脯,在国内糖制品行业中颇具影响。

  内江蜜饯1981年获中商部优质产品奖,1983年获外经贸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牌奖,1985年获四川省牛年群众最喜爱食品称号,1988年获中国首届博览会铜牌奖……

  1982年春,张大千先生在内江的女儿、女婿前往台湾探望父亲,当时内江县有关方面请他们捎去精心赶制的内江蜜饯,并约请大千先生为即将出版的《内江县志》题写书名。

  抱病在床的大千先生,看到家乡的蜜饯激动不已,抱病起身,挥毫题下书名。

  衰落:靠私人小厂家庭作坊苦苦支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和口味的变化,传统蜜饯逐渐被人们疏远。

  内江生产蜜饯的食品厂,也开始走下坡路。

  到现在,仅剩下一些私人小厂和家庭作坊,在苦苦支撑着蜜饯的“最后防线”。

  记者探访内江市食品厂的旧址,途经东站货场打听,门岗李师傅很惊讶:“食品厂垮了好几年了,那地方破破烂烂的,有啥看头?”

  不过他承认,食品厂曾经一度辉煌,“那时候,去厂里拉蜜饯的货车排成长龙,火车也是几车皮几车皮地往外地拉。”

  穿过一条曲折的破败小巷,终于到了内江市食品厂的旧址,眼前的萧条令人辛酸——昔日车间连片、人流穿梭的热闹厂区,已不复存在,只剩几座残垣断壁的建筑。

  住在附近不到50米职工宿舍内的60岁老职工刘志明,对此感慨良多。

  被问及现在有多少人还懂得制作蜜饯?他摇了摇头:“不多了。”

  内江市中区文英街一民居内,煤炭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蓝色的火苗烘托下,灶上的锅冒出缕缕青烟,冬瓜特有的清香味在室内弥漫——这是一个非常小的蜜饯家庭作坊,也可能是内江蜜饯的“最后阵地”。

  作坊的主人,是黄女士夫妇。

  黄女士的丈夫是原食品厂的职工,自己在家制作蜜饯,她则出来销售。

  小作坊依然举步维艰。“现在的原材料价格高,一斤蜜饯的利润仅有1元左右。以樱桃蜜饯为例,一斤樱桃就是5元,人工挑核后,用煤炭烧火煮熟,加上白糖,各个环节加起来,成本都在9元左右。而樱桃蜜饯的价格才10元一斤,利润空间非常小。”

  尴尬:厂长转行卖药车间主任守门

  周维学,原是内江市食品厂党支部书记、生产技术厂长,现在,转行做了药生意。

  周维学1975年顶替母亲进厂,跟随父亲学习蜜饯制作。父亲是蜜饯车间主任,祖传技艺。

  周维学曾连续3届被中商部聘为蜜饯、果脯的国标制订评委,他的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一大堆聘书和荣誉证书。

  他和蜜饯打了半辈子交道,精通各种蜜饯的制作工艺和要诀。

  周维学说,内江蜜饯有10多道工序,40多类、80多个花色。

  到1989年,食品厂的生产达到顶峰,年产量2000多万吨,成为内江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100多万元,有全国最大的蜜饯生产车间——2000多平方米,相当于10个篮球场大。

  “当年内江市食品厂是全国最大的蜜饯生产企业,每年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几百吨。产品紧俏时,要

  走后门、批条子才能买到,可现在……”说到这里,他深深叹了一口气。

  现在,周维学是内江一家药业连锁公司的总经理,看到那些苦的药,他经常会想起甜的蜜饯。

  刘国华,曾是中国最大的蜜饯生产车间的主任,如今,他在一家机关单位当门卫。

  在蜜饯车间,刘国华度过了32年美好时光。

  说起蜜饯,他的眼睛里似乎有些不舍,但更多的,则是无奈。

  刘国华说,2003年4月食品厂破产后,自己下了岗,后来当了门卫。

  他教过的几个徒弟现在都改行做生意或开出租车去了。

  被问及是否会重拾“老本行”,刘国华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想再做了。”

  □专家支招

  改进技术研发新品才有出路

  对内江蜜饯的兴衰,内江市中区文化体育局局长杨松非常感慨:“在我的印象里,上世纪70年代的内江,漫山遍野都栽有甘蔗……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广西白糖对内江的制糖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加上蜜饯的糖分太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更加注重饮食健康,蜜饯逐渐走了下坡路。”

  谈到如何保护和发扬蜜饯工艺,内江市商务局副局长刘维玉认为,目前这一制作工艺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说明它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如果在现有众多小作坊的基础上,能有一个龙头企业引领并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内江蜜饯还会再次辉煌。

  另一方面,内江蜜饯有品牌也有市场,只要在卫生、低糖、小包装等技术方面加以改进,适应现代人的健康品味,“还有可能东山再起。”

  今年3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内江市城市发展规划专家咨询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建议说,内江不要放弃“甜城”这个城市名片,“‘甜’的寓意很广,既包括了内江的蜜饯美食,又指生活幸福、感情亲密、社会和谐,是一个很好的城市主题。”文/图记者罗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