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太原市安监局局长杨志凌
安全发展,预防为主。再过几天,就是第九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了。作为省会城市,太原市在实行安全监管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何确保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带着这些问题,5月20日,记者采访了太原市安监局局长杨志凌。
记者:近年来,太原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各类行业企业日益密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否也意味着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
杨志凌:是的。太原市现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6万余家,其中重点行业生产经营单位1.5万余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相当数量的生产经营单位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问题。加之一些企业农民工多,从业时间短,操作技能低,安全意识差,队伍不稳定,安全生产处于低水平状态,安全生产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律,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举措,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忧”“责”“早”“勤”“细”“严”“实”“快”“好”“学”十个字的安全监管工作要诀,被干部职工称之为“十字经”。
记者:请您简单总结一下“十字经”的含义吧。
杨志凌:“忧”是要有忧患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责”是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隐患要问责,事故要追责;“早”是要主动开展工作,早考虑,早安排,早预防;“勤”是要勤开会,勤发文,勤检查;“细”是要知微见著,防微杜渐;“严”是要严格标准,严格把关,严格管理,严格执法;“实”是要实事求是,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快”是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工作做到快速;“好”是追求安全生产形势的良好状态和根本好转;“学”是安监工作人员要重学习、善思考,学以致用,不断提高。
记者:确实,要想抓好安监工作,有责任心应该是先决条件。那么太原市是如何强化这种责任意识的?
杨志凌:从2009年开始,太原市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的签订,改变了由各级分管领导逐级签订的惯例,由张兵生市长与各位副市长和各县(市、区)长签订,各位副市长与分管部门一把手签订。层层签订,直至每一个企业、车间、班组、岗位。
同时,严格执行月通报、季发布、年考核制度,在文明和谐单位、劳动模范单位评选,干部选拔等工作中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对一些重大安全隐患整治不力,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坚持事前问责,严格事后追究,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2009年太原市发生的29起生产安全事故全部调查结案。共查处事故责任人员124人,其中党纪处分3人,政纪处分24人,建议追究刑事责任3人,全部落实到位。
记者:可以看出来,太原市在强化责任方面惩治力度的确很大。那么除了“下手狠”,安监工作的开展是否做到“勤”抓不懈呢?
杨志凌:给你提供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一年来,太原市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各项活动和专项整治工作,安委会先后召开各类会议20余次,下发文件380余份,组织全市性安全生产大检查6次。各级各部门召开联席会议90余次,开展联合执法600余次。去年专项整治期间,全市共查出各类安全生产隐患31139条,整改率达99.8%。
记者:我们都说干好工作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您刚才也提到了安监工作必须要“细”,请谈谈您的理解以及太原市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杨志凌:我的理解是,用一万分的努力做好工作,有效防范万一可能发生的事故。
去年,太原市对全市所有行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整治。共排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65098家,一一登记造册,全部录入目录。并对这些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分级属地监管的原则,逐一落实责任部门、分管领导和监管人员。着力从细节入手抓安全,从细微之处堵漏洞,从萌芽状态治隐患。
记者:严格把关、严格执法是安监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煤炭领域的整治监管,更是重中之重,太原市都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杨志凌:去年以来,太原市对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等重点高危行业,按照严格控制总量、大幅压减数量的原则,实施大规模资源整合和强力关闭。
煤矿资源整合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对57座储量小、产能低的小煤矿坚决予以关闭,优化重组,提升单井规模,装备水平全面升级。尾矿库整合关闭坚持依法关闭、科学关闭、安全关闭、绿色关闭原则,由原来的108座压减到11座,关闭率达90%。不仅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而且种植了树木,恢复了植被,改善了生态,优化了环境,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和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记者:以上说的都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是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事故,如何能够在第一时间挽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太原市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志凌:去年,太原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行业4个应急预案。强化高危行业和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建立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
今年,市政府投资2800万元建设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视频互交、四级联动、协同办公、统一调度。建立反应快速、运行高效、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为全市统一组织指挥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本报记者 丁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