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逮住不罚,谁都不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08:22  南方日报

  华生

  昨日,本报以《三年前就有前科,如今秤还是不准?》为题,报道了质监局曾在三年前就查出茶山镇喜威液化气站存在短斤少两的问题。

  尽管昨日喜威回复本报称,送气人员中多有冒充其公司的不法之徒。但质监部门检查的地点并不是在居民的家中,而恰恰是喜威自家的气站。

  液化气站有问题,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其之所以屡屡得手,从已有报道来看,“法宝”就在于:钻消费者和执法部门的空子,在政策底线和消费者心理底线下游走。

  于消费者而言,所谓底线,是在可承受的心理范围之内。单个的人、单个的家庭用气毕竟有限,通常不会精心计算每瓶气的使用时间,由此推算出量足与否。一瓶气少0.08千克,很难察觉,也很少有人在意。就算明知他短斤少两,取证又是一个难题。家里准备一个秤?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心。

  执法部门也有底线,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人性执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执法成本,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大案要案上。因此,只要你不触及底线,顶多是口头批评、限期整改,不会出重拳、用重典。

  据媒体报道,2007年5月,茶山这家液化气站也被查了,10件抽查气瓶中有7件缺斤少两。按理说来,如此大的比例,问题应该比较严重了吧。但最后,因为达不到金额处罚的底线,气站只需要接受口头警告。这次也只是被要求整改。

  厚脸皮商家很清楚,“底线”是雷,一旦触及,不仅夺人之利,亦将伤及自身。但是,只要控制好那个量,就算被消费者发现,也没什么可担心的?若是被执法部门逮住,违规成本也很低。正是摸准了消费者和执法部门的心理,这类公司才不断坑蒙拐骗。于是,消费者和执法部门的底线不仅没有被尊重,反而成了牟利的“商机”。

  一旦这些被利益驱动的企业玩起了“心理战”,不仅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随时可能陷入骗局,就连执法部门有时也无可奈何。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商家不只喜威一家,这样的事也不只此一例,买菜、买肉、加油等日常琐事,都有可能被不法商家做手脚,防不胜防。对于这样的消费陷阱,消费者自然要提高防范意识,而执法部门也应该更有手段。就处罚而言,不仅应有“量”的底线,也应有“次数”的底线。

  如果是第一次没有触及底线的欺骗,以宽待之,情有可原。而对于屡次“探线”而不“触底”的企业,恐怕不能以单次的“量”来判断。例如茶山这家气站,过去三年就算是每次都在许可范围之内,其短斤少两的总量加起来也不是小数。单单是整改恐怕成效不大,只有严惩才能让其生畏。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