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点
●近年来韩国人的“厌华”情绪之所以会上升,与韩国媒体总拿中国出气的炒作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厌华”情绪原本仅是各类网络论坛上少数人的抱怨,可在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已形成了相当大的气候。这次韩国媒体借“天安号事件”对中国发难,又是一个恶化民意的典型例子。
《环球时报》社评提醒说,韩国主流媒体别太冲动。
●媒体揭露出的公务员违规占有经济适用房的案例,放在全国范围看,只是冰山一角。高房价不是什么好事,但只要政府能做好住房保障,也没那么可怕;住房保障暂时不到位,只要能保证准入环节的公平,老百姓也还能理解。可如果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权力自肥,集体侵占原本应分配给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那可就太可怕了。
《东方早报》评论文章认为,地方政府集体性“以权谋房”是个特大的“房改肿瘤”,一日不除,民怨一日难平,我国的住房制度一日难以康健。
●内地经济难题确实是面临两难,打压楼市的措施未竟全功、半途而废,楼价势必“报复性上涨”;但再落重手又会令下半年投资增速放缓,相关的水泥、家具等产业受创更大。
香港《明报》刊发题为《中国式滞胀 宏调陷两难》的评述文章。
●当企业面对政府官员的索贿请求后,是满足对方的需要还是断然拒绝?张志斌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制度的悲剧;而张志斌的损失,并不是他个人的损失,可能是你我在今后都会遇到的损失。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山西大同一公司负责人张志斌因拒绝索贿遭遇对方炮制的牢狱之灾,《东方早报》就此追问:民营企业家遭报复的悲剧是如何酿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