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灾后心理救援是“持久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14:55  北京晚报

  本报讯“心理救援要符合民族文化的特征,当心理技术和文化矛盾碰撞时,要尽可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5月17日,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举办的重大灾难心理援助心理重建学术研讨会上,回龙观医院的心理救援专家王健这样说道。

  作为该院唯一一名全部参加了非典防治、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心理救援专家,王健对于自己在实际救援中遇到的问题深有感触,在青海玉树,语言交流不通畅是首先影响心理专家救援的主要障碍;其次,有些牧民受限于习俗的影响,也给及时抢救造成了不便。王健表示,在青海玉树,心理救援专家采用的是最新版的美国灾难幸存者紧急心理救援手册,“尽管我们使用的是西方心理技术,但是我们会因地制宜,以应用为导向,充分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而该院的赵丞智大夫表示,震后的心理援助是一场“持久战”,对于灾难的幸存者来说,越早进行心理救援,对他今后的心理康复影响就越大,“为此,我们要发展多元化的、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运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减少歧视,提高幸存者的求助率。”

  刘华清大夫告诉记者,在对唐山地震后30年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各种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近10倍。“尤其是那些在地震中丧失父母的孤儿,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我国目前对于重大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重视灾后儿童及青少年的创伤干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干预模式势在必行。”

  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说,在灾难后的心理救援方面,我国除了要加强管理和制定相关的法规法令外,建立一套国家灾难心理援助服务系统和建立完善的心理救援人才储备库及完整的培训调配机制非常有必要。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