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漳州:浦南古傩 登非遗赴世博盼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2日06:24  台海网

  

漳州:浦南古傩登非遗赴世博盼保护

  图片说明:浦南古傩(资料图)

  台海网5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郑瑞卿 张炎妍)今年是浦南古傩双喜临门的一年。5月18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发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浦南古傩(傩舞)赫然在列。此外,浦南古傩还将于6月亮相上海世博会。

  “浦南古傩可以溯源为古傀儡(布袋木偶)之前身,流传至今,实为不易。应该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杨亚洲在申报材料专家认证意见上如此呼吁。

  起源:驱魔逐疫 闽南惟一

  

  浦南古傩,当地人称“弄大”,关于它的起源,有关部门迄今尚未发现文献记载。当地流传的是:唐末,有妖作恶,适逢一七品官路过浦南把妖吓得落荒而逃。七品官走后妖怪卷土重来,当地无法再请七品官回来驱鬼,而百姓穿官服装扮官员又属违法。为难之际,定居于浦南的随陈元光开漳的将领后人,将家乡木头面具做法传授给当地人,百姓用木头雕出吓走妖怪的七品官头像,用竹条编出身躯,并穿上官服,称做“大”。之后,又根据七品官书童(师爷)做了另外一尊“大”(后演变为小丑)。

  “在江西、贵州等地都有很多傩文化,但是在闽南地区,浦南古傩是惟一的,他与闽北戴假面具的傩戏有很大不同。”杨亚洲教授说。

  

  傩舞:形体巨大 闽台相似

  5月20日,浦南社区居委会王书记介绍说,浦南古傩面具巨大,不同于其他地方将面具直接戴在表演者头上,浦南古傩面具与竹筐连在一起,顶在竹筐顶上。表演者将身体装入一个椭圆形、以经纬线编成的竹筐内,竹筐顶部则是一个比人头大几倍的面具,“形体比较大,比较原生态”。

  正是因为浦南古傩保持了文化的原生态,2005年其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书记说,浦南古傩跟台湾的大神仔很相似,区别在于浦南古傩主要是靠整个身体动作,台湾的主要是靠关节带动。

  保护:拨专款 成立研究会

  自2006年开始,浦南镇政府每年拨出专款2万元,用于“大神”的保护、发展。但是浦南古傩也面临三大难题: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主要活动阵地缩小;驱疫避邪功能不再,失去身上的神秘光环,相应失去民间的保护基金;表演后继乏人。

  但是浦南镇镇政府文化站李建文站长介绍,接下来,浦南镇打算成立“大神”研究会,加强对浦南古傩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如在中小学举办舞兴趣班,建立少儿“大神”舞蹈队;申请加入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加强与其他地区傩的交流,扩大浦南“大神”的影响力;与当地龙队、大鼓凉伞表演队结合,成立浦南民间文化表演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

  上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