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格记者手记 教师·蒜农·读书无用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2日07:50  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记者鲁超国

  无论什么事,当以金钱做砝码时,最容易失衡了。

  为什么周边县市的农村老师工资标准比苍山高?为什么都是吃财政的,城乡老师之间收入有差距?这几乎是所有苍山农村老师心中压抑着的,最想大声吼出来的两个问题。

  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尚的,但毕竟也是一种职业,老师也是人,也需要吃饭,需要看病买房,需要养老人和孩子,他们对工资的高渴望并没有错。

  我们也不能指责当地政府不重视教育。以苍山县兰陵镇艾曲小学王振业老师为例,他2005年工资只有六七百元,现在已经拿到1900元,涨了两倍左右。

  苍山的教育困局并没有什么“特色”,它只是中国很多地方农村教育的一个缩影:娃娃越教越少,老师越来越老;穷地方缺钱,富地方粮紧;同站三尺讲台,城乡教师收入悬殊。

  换种说法,苍山教育只是反映了一个最基本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赤土门小学所在的磨山镇镇长王伟说:“我们把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投进了教育。”王伟作为镇长,他也想多给老师多发点工资,把对教师的奖励金额一提再提,但是他本人的工资也仅1500元而已。当地政府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让教师的工资比公务员的平均水平高些。

  而贫穷的县财政导致了一个矛盾两难格局: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一方面苍山县每年却有上百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

  这就像一块蛋糕,本来就不够吃,人多了分得就更少了。现在“老的退不了,新的进不来”,这才是需要苍山教育局领导动脑筋的地方。

  现实就这样尴尬:老的,当了一辈子老师,混得不如蒜农;年轻的,上了师范,却又当不上老师。

  师范院校毕业的尚文,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想当老师没考上,一气之下跟着哥哥去上海贩卖青菜,一个月挣三四千块钱。

  “我几个本家兄弟初中毕业就出来,赚得比我还多。”小尚说,以前亲戚都叫弟妹向他学习,如今小辈们对学习成绩都无所谓,“反正读完初中就能去挣钱”。

  曾经的“家族骄傲”,沦为了“反面教材”。

  在当地,弥漫的这股“读书无用论”,才是让我真正感到可怕,可悲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