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女儿喜欢穿男装 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

  

女儿喜欢穿男装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
廖江在接热线

  心理专家廖江做客本报接听热线,为家长解疑答惑

  昨日上午,心援网心理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廖江做客本报,就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困惑和交流难题接听热线,解疑答惑。

  不到10点,咨询热线就开始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早恋、同性恋倾向、迷恋网络、孤独、厌学……许多家长电话一接通,就开始数落孩子让他们头疼的“罪状”。

  因为咨询的家长太多,原定上午10点到12点的咨询时间延长到了下午1点。

  对此,廖江认为,不是问题孩子太多,而是因为父母没有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深更半夜父亲还在网吧找儿子

  “我的孩子很聪明,但眼看要中考了,他就是不学习,整天玩游戏,愁人啊!”市民刘先生的电话一接通,就传来一声叹息。

  前几天,直到凌晨1点过,刘先生还在双流的网吧到处找儿子。

  他的儿子小刚读初三,刚满16岁。离中考还有20多天,经学校同意,小刚没再住校上课,回家自由复习。

  但在家里,小刚不但不看书,反而大玩游戏。

  刘先生理解儿子正处于比较叛逆的青春期,这个时候最不好跟他沟通。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小刚在家里会主动帮妈妈做饭、洗碗,却拒绝跟爸爸谈及与学习有关的任何事情。

  刘先生说,小刚小升初考试时曾是区上的第一名,家里对他期望比较大,就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制实验中学。

  但不久,小刚跟父母说,由于5个人住一个房间,晚上熄灯后同学们吵闹到很晚,他休息不好,第二天没心思学习。

  起初刘先生以为适应过程总会过去,但上初二后小刚开始逃课。

  多数时候,都是去了网吧玩游戏。为此,刘先生不止一次凌晨时分还在外面找孩子,一直持续到现在。

  廖江支招

  案例1

  廖江分析,小刚对母亲的认同要远高于对父亲的认同。

  他向刘先生建议,不妨先和儿子一起玩游戏,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儿子请教。“等儿子发现爸爸也能玩游戏,可能还会玩得很好时,就会建立一

  种对父亲的认同感,然后,两个人的对话机制才能慢慢展开。”

  廖江说,父母要与青春期子女顺利对话,就要知道子女感兴趣的,并且努力跟孩子培养共同的东西,最怕直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说他正在做的事情是错的。

  案例2

  缺少父爱女儿阻止妈妈找对象

  月月是个缺少父爱的女孩,已经12岁的她几乎没有见过爸爸的面,只接过两次电话。

  由于妈妈在外面工作,月月在成都跟着外婆住。

  昨日上午,月月的妈妈彭女士从上海打来电话讲述她的困扰,在她眼里,月月脾气怪异、喜怒无常。

  整个通话中,彭女士的声音一直是哽咽的。“她这几年一直对人都很冷漠,对待小动物更是喜怒无常。”

  彭女士说,月月的冷漠不是冷冰冰的、没有兴趣,而是带有厌恶心理,说话时语气也非常狠。

  月月心情好的时候,会把自己打

  扮得很漂亮,让家里人给她买新衣服,还会主动给小狗洗澡。

  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却非常懒,不洗脸、不梳头,数十天不洗澡,谁也说不得,甚至还会虐待小猫小狗。

  离婚多年,彭女士想过再谈男朋友,也被月月阻止了。

  有一次彭女士和一位男士出去,月月紧跟在后面。“一路上恶狠狠地看着我,一句话都不说,把我的手腕都掐红了。”

  廖江支招

  针对月月的情况,廖江分析,这是很明显的因家庭关系处理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月月没有对父母形成深度情感依赖。”廖江说,一方面,因为月月缺失父母关怀,内心积压的压抑、愤怒、委屈,会寻找一个出口发泄,所以会喜怒无常,还有虐待小动物等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举动。

  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彭女士本人是比较倔强的性格,这种个性对孩子也有影响。“对于这种情况,希望她们能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起接受咨询和交流,才能有所改观。”

  □专家观点

  家庭关系处理好了问题孩子自然少了

  此外,资中一位女士打电话说,13岁的女儿喜欢穿男孩子的衣服,平时跟男孩女孩玩得都比较好,她有点担心女儿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跟女儿交流。

  对此,廖江建议,家长可以邀请女儿玩得好的女同学来家里做客,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女儿与其他女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然后再作判断。

  金堂一位庄先生为了打电话咨询,专门请了半天假。他的儿子多次离家出走,宁愿打工也不愿意上学,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冷冰冰的。

  廖江说,这种情况较严重,又是长期形成的紧张关系,家长最好能跟孩子一起接受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

  针对50多个家长打来的热线中存在的共性情况,廖江分享了一些此前他进行这方面心理咨询时的经验。

  首先是“关系大于教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氛围影响比针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好得多。

  其次则是希望家长能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现在做得不好就失望,施加太大的压力。

  第三,就是鼓励孩子犯错。“鼓励孩子多体验生活,也鼓励他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犯这个年龄段该犯的错,这是成长的必然经历。”

  最后,交流的方法远重于交流的内容,“去分析孩子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要有效,通过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

  记者刘春梅实习生侯婷婷摄影吴小川(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