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小炉匠之乡到旅游小镇的兴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2日10:37  生活新报

  新华村的商业史

  在经年累月的积累后,新华村的小炉匠们不仅积累起了比别人更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积累起了比别人更多的见识与胆识。随着改革开放后体制的逐步开放,他们的脚步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这群脚上还沾着田里泥土的农民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还乡

  

从小炉匠之乡到旅游小镇的兴起

  新华村全景

  寸发标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去西藏时养成的很多生活习惯。和村里的很多年轻人相似,寸发标的小炉匠生涯从他16岁这年开始。在当小炉匠的岁月里积累起闯荡世界的工艺资历后,他和六七个伙伴一起把目光瞄准了陌生的西藏——他们也成为了新华村第一批外出创业的匠人。

  新华银匠们大规模外出创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1986年左右,一位到新华村订货的藏族商人看中了寸发标的手艺,将他带到拉萨为藏族群众打造手工艺品,之后就有了1987年春天寸发标和第一批新华银匠们到拉萨创业的开端。面对这块陌生的市场,这群新华银匠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生活习惯,陌生的产品类型,他们经历了一场从昔日的走村串乡找活计做,到“前店后产”办手工作坊的创业历程。

  寸发标显然要比其他人更用心。在1989年,寸发标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铜雕“布达拉宫”的创作。西藏自治区代表团在访美的过程中,将寸发标的铜雕作为礼品赠送给了美方,此后,这个铜雕工艺品又作为西藏、拉萨的形象礼品被送给了多国来访的尊客。连拉萨的大昭寺也时常向他订货,寸发标由此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人物。

  1994年,寸发标遇到了人生中最关键的影响人物——云南日报的一位任姓女记者。对于新华村来说,这位姓任的记者也算得上功不可没。在她的劝说下,这批最早外出创业的新华银匠开始有人回到老家,创办自己的品牌。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些小炉匠们的身上开始兼具匠人之外的另外一种身份——商人。

  在1994年的西藏当雄赛马会上,寸发标和伙伴们摆出了一个卖银器的摊子。摊子刚一铺开,就被当地的群众以及来采访的记者、专家们围得水泄不通,生意十分火爆。到中午时分,摊子前来了一位40多岁的女游客,开口就用地道的昆明话问寸发标:“老乡,你们是不是来自鹤庆的银匠?”能在西藏遇到云南老乡,让这帮新华银匠们十分激动。第二天,这位任记者和他一起乘车返回了拉萨,并参观了他们工作的地方。

  在参观完后,记者对老乡们工作的艰苦环境十分心痛。“你们有这么好的手艺,为什么不回鹤庆去创业?出门致富,你们带好头了,回家帮助家乡致富,你们也应该带好头。不用担心,我会为你们宣传的。”临行前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位女记者这样劝寸发标。

  这天晚上,寸发标盯着天花板整整想了一个晚上,到第二天,他仍然没有作出回家的决定,因为他还放不下自己在西藏办的加工厂。但后来,寸发标回家创业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强烈。

  到了1996年,寸发标终于下定回家创业的决心。这一年,他把那些已经能独当一面的弟子留在了拉萨,独自回到了新华村,成为了最早从外乡回家创业的新华匠人。回家后不久,正好赶上了西藏自治区的大庆年,留在拉萨的徒弟们都赚到了上百万。徒弟们劝寸发标回去,但他早已拿着赚到的几万元回到老家,开办起了自己家的银器加工厂,没有再离开。

  而就在这个时候,村里已经有人也开办起了加工厂。这个加工厂的主人,是一个叫寸圣荣的年轻人。

  九龙壶

  

从小炉匠之乡到旅游小镇的兴起

  银碗作品

  在寸发标回到老家办自家的银器加工厂后,越来越多在外地已经掘到第一桶金的新华银匠们也开始回到了老家。此时,他们所将要面临的,是一个以银为核心纽带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这些新华匠人们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自己居住的小村庄将会变成一个AAAA级旅游景区。

  与在拉萨时的来样加工、订单生产不同,回到新华村建厂后并没有人告诉寸发标可以做些什么。这让他感觉很不习惯。在思考了几天之后,他决定自创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于是,寸发标召集徒弟们开始研制一套新产品。经过20多天的努力后,一套以前新华银匠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九龙壶终于制作成功了。

  这天中午,寸发标正坐在院子中清洗这套精美的新银器,心里还陶醉在做成这套九龙壶的成就感中。九龙壶反射的太阳光引起了门口经过的一个“小眼镜”的注意,于是这位来自县医院的外科第一把刀兰医生走进了院子。在知道了这个九龙壶是诞生在寸发标手下的新工艺品后,他执拗地要求买这套九龙壶。

  兰医生出门时,不知道为什么,寸发标居然说了一句:“你拿回去装酒,一壶可以倒8杯,整整8杯,一滴也不会多,一滴也不会少。”因为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从来没有计算过容量,在说出这句话后,寸发标不仅不知道是为什么说,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这可能是真的。寸发标立即赶到了兰医生家,亲自试验,果真如此。这天晚上,他和兰医生就用这只壶倒满了茅台,喝得两腿蹒跚着走回了家中。

  九龙壶的问世,以及这套壶能装正好8杯的奇迹,很快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不久之后就有媒体前来采访,寸发标这回终于在老家出名了。而关于新华村的一篇文章恰巧被时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令狐安看见,也引发了新华村另外一段故事。

  偶遇

  

从小炉匠之乡到旅游小镇的兴起

  新华银匠的代表人物寸发标

  令狐安对于新华村的意义,或许有些类似于哥伦布对于美洲大陆。在他的发现和强力推动下,这里开始从一个银匠大本营,变成了一个旅游小镇。如今逢年过节的时候,令狐安还会给董五九、寸发标等村里人打电话祝贺节日快乐。村里人都感激地邀请他回来走一走。如今展现给令狐安的,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新华村了。

  很多新华村的人,都还保留着有关令狐安调研新华村的记忆,董五九便是其中之一。1997年6月25日,董五九在新华村龙潭边的玉皇阁砌墙脚,准备把这个毁于文革期间的古迹修复。这天早上8点钟,玉皇阁来了两个穿着劳动布夹克的陌生人,朴素得有些不起眼。“大爷,你们在做什么?”其中一个人问老董。老董说,村子里很多人都希望把这个照壁修复,他们就从村里每家3块5块筹钱来重修这个地方。“好啊好啊,这是个好事情。”这个陌生人接上了老董的话,“老倌,你大胆地干,整错了我来负责。下次来要是照壁修不好,我就来找你。”这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的语气,让老董感觉很奇怪。

  紧接着,陌生人又说:“你们村子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应该搞旅游开发。”听见对方这样说,老董感慨道:“是倒是个好地方,但是没有好人才。”老董无所顾忌的闲扯,引起了这个人的好奇。

  这一天,这两个陌生人把整个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都转了个遍。他们离开后,县里面打来电话说,这个人是调研新华村发展民族旅游前景的省委副书记令狐安。

  在回去几个月后,令狐安就调任省委书记。他再次来到新华村调研,这次陪同他的,还有当时的鹤庆县委书记。在令狐安第二次来新华村调研后的两个月,云南省交通、旅游、财政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都来到了新华村,在这里开现场办公会。这一次,令狐安定下了“新华白族旅游村”的发展思路,为新华村发展定了调。新华村这个小炉匠之乡开始以一个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成长

  

从小炉匠之乡到旅游小镇的兴起

  在半小时后,家里的电话响了。“老寸,你真的牛了。”兰医生对着电话大吼:“真的是装了8杯,一滴也不多,一滴也不少!”寸发标立即赶到了兰医生家,亲自试验,果真如此。这天晚上,他和兰医生就用这只壶倒满了茅台,喝得两腿蹒跚着走回了家中

  

  由于‘99世博会临近,新华村景点被作为世博会的10家定点游客接待单位之一确定下来,建设进度都是掐着时间展开。现任鹤庆县旅游局副局长的张燕珍成为由县政府牵头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中的一员。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进村的公路很快就修通了,村子东边一片稻田里的景点设施一点点建了起来。但旅游接待设施不足,让一些来村里旅游的游客甚至找不到吃饭的地方。

  张燕珍和村委会的人一道,开始动员村里条件合适的人家,把自家的院子搞成农家乐,再把房屋的外墙拆掉,开银器店铺。这一招得到了李中莲家的响应。“最早只是开了一家茶馆,但后来喝茶的人说饿了,能不能给他们做顿饭吃。”当厨师的李中莲就把自家的腊肉、酸辣鱼等拿来款待客人。就这样,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开了起来。紧接着,在靠近村子北侧的黑龙潭池边,餐馆一家又一家冒了出来。到了1999年,这些餐馆已经生意火爆,只要开门,每天15桌客人绝对不会少。

  

从小炉匠之乡到旅游小镇的兴起

  村民打制铅模型

  令狐安又回到了新华村做调研,来到了李中莲家连名字都没有的农家乐吃饭。吃完饭后,令狐安看着小院中汩汩向外冒着水的泉眼说:“家里面就有这么好的泉水,你们怕是天下第一家吧?”于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有了“天下农家第一泉”的名字。再后来,村里开起来的餐馆,也全都跟着在名字中带一个“泉”字。开起餐厅后,又有一些有经商头脑的村里人开始办起了农家旅馆,村里的旅游设施一点点完善起来。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新华村,这也让那些在外创业的村里人看见了回家的商机。2000年前后,这些在外创业已经积累起了一笔财富的村里人开始大规模返乡,带动了第一次返乡创业潮。自此以后,新华村“银都水乡”的名号也越来越响亮。体制不顺、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始困扰由政府主导的对新华村的旅游开发。

  2003年,在外开超市赚到了钱的寸圣荣回到老家,开始投资主导新华村的旅游开发项目,新华村的白银,银匠,银商,以及以白银为纽带的产业,通过旅游产业这种形式被发扬光大。村里人告诉记者,到了6月份,这个“银都水乡”的AAAA级景区挂牌仪式即将举行。

  村里的小巷夜里已经不再黑暗,因为旅游开发,这些巷子里的石板路通到了每户人家的门前,周围农村见不到的路灯每天都会亮到很晚。村里每一条道路的两侧,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随时开着门欢迎参观。董五九成为了银都水乡投资公司乡村旅游部的员工。每天中午,他和已经成为同事的村里老人们就来到古戏台上,自娱自乐地表演着当地的民间音乐。在村里,还有几个地方被公司租了下来,成为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传习展示场所,外村的手工造纸、瓦猫制作等传统手艺人被请到这里,既向游客进行传统手艺展示,也可以生产传统手工艺制品。

  寸子昌家在靠近新华村石寨子的牌坊附近,开起了村里第一家专门的酒店,名字叫做“如家商务酒店”。在听了我们的建议后,他决定立即把这个可能招来纠纷的名字换掉,“以前办营业执照的时候不知道这些。”他呵呵地笑着说。去年年初贷款30多万元盖酒店,他觉得用不了多久就会赚回来。而要是在以前借这么多钱来盖房子,他想都不敢想。

  寸子昌的酒店往北走10多米,有村里最新开出的餐馆。到了中午,来吃饭的新华银都水乡旅游开发公司的员工比游客还多,老板笑着招呼这些熟客。在隔壁卖盒饭的地方,来给村里盖房子的民工们高声说笑着吃饭。村里人现在很喜欢盖房子。对于他们来说,随意拿出几十万、几百万来给自己建一个新家十分正常。但在建房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把每一堵墙都打牢,在靠街的一方,他们会留出铺面的位置。

  尽管村里唯一的理发店如今仍然门可罗雀,但村里人都相信过不了几年,这里会像丽江一样热闹起来。“旅游开发给你带来了什么?”我问村里的很多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他们公认的是,旅游开发后村里人有了越来越敏锐的商业意识,以及对瞬息万变的商机的把控能力,他们已经能越来越老练地向游客们进行自我推销。也许再过几年后我们回到这里,已经不能分清是新华,还是丽江。 首席记者 冯兴杰 实习生 王江楠/文 本报记者 张训武/图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