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区内外温差可高达8℃ 红牌楼一带成新“热岛”

  

城区内外温差可高达8℃红牌楼一带成新“热岛”
“据2000年起至今的相关数据分析显示,成都‘热岛效应’愈演愈烈,呈现环状、多中心分布的格局。其中,市民心目中的人群热量聚集地——中心城区反而成低温区;而二环至三环一带和以外的各大郊区,则上升为新的“热岛效应”聚集地。一定条件下,城区内外温差可高达8℃。”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但尚铭昨日表示,耗时10年的《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项目目前已正式结题,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都地图”也随之出炉。

  卫星遥测红牌楼一带成新“热岛”

  “2002年前高温区一直没突破三环路,现在下午中心城区温度相对较低,次高温区在二、三环路附近呈环形。”在《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中,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发现:近10年来,成都市“热岛效应”规模扩大,高温区数量增多,城里城外温差在6℃—8℃。同时,西部高新区和西南部迅速发展,因此,“热岛”的高温区由以前的少中心变化为多中心分布,逐渐形成一个环形。

  但尚铭称,从2003年起,市区二环路以内的“热岛效应”强度明显降低。随着中心城区密集建筑的拆迁、市区禁烧燃煤、公园等绿化面积大量增加,中心城区绿化率明显提高,中心城区“热岛”强度减弱,成为低温区域。相比之下,杜甫草堂及其周围的清水河、浣花溪一带,绿地多、建筑物密度小也成了成都三环路以内“热岛”最弱的区域。

  “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显示,市区西南方向,即红牌楼及金花镇附近出现了新的高温极值区,而且面积和强度增长较快,已成为新的“热岛”中心。此外,10年来成都市“热岛”向外扩张的趋势明显加强。尤其是龙泉方向,已经与市区“热岛”连为一体,形成大面积高温区域。

  有何影响 对人体健康有一些危害

  “实际上‘热岛效应’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区域天气等产生很多影响。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与公共卫生环境及温度相关;而在“热岛”中心,局部地方空气极易上升,容易产生搅动,尘土等颗粒就会加大上扬。而夏天更容易产生局部暴雨、雷电等极对流天气。”但尚铭说,减少热量排放、增大绿化面积,是减弱“热岛效应”的根本途径。

  目前《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主要应用于环保、气象、园林和规划等相关部门,包括环境监测站点的布局、城市绿地和湿地的规划建设等。

  早报记者王晓鸥

  摄影赵霞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