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骆马湖改名背后的权力禁忌冲动

  □张敬伟

  徐州 公务员

  一个人要改名,起码要到有司办理一下申请改名的程序;一个地方要改名,起码要问问当地民众愿不愿意。但无论是骆马湖也好,西山镇也罢,民众都是被遗忘的旁观者。

  “清清的骆马湖啊,一望无穷,站在那湖岸上,从西望不到东。秋水养肥虾和蟹,碧波怀抱菱和藕,丰收的渔歌一声声唱到我心中。”2005年1月5日,歌唱家宋祖英唱响了这首《清清骆马湖》,一时间,美丽的骆马湖成了古城宿迁的一张名片。可是,最近当地却闹起了一场骆马湖“改名风波”:有人擅自把湖名改成了“马上湖”,原因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

  骆马湖更名,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可以理解。可是,在现代法治语境下,权力主导下的更名,十分耐人寻味。如此政治文化泛滥,是对现代文明的嘲讽,也必然遭致公众的讪笑和舆论的批评。

  遗憾的是,此类更名似乎永不终结地进行时。有的地方因地名老土而更名,如石家庄;有的因不吉利的谐音而更名,如骆马湖;有的因胡乱联想而更名,如苏州西山镇被更名为“金庭镇”等等。不管哪种形式的更名,都有关权力的禁忌,因此在权力的主导下而强迫进行。这么一来,那些被改的老地名一下子就丧失了所有的历史文化韵味,其超越时空的民俗意义也流失殆尽。

  一个人要改名,起码要到有司办理一下申请改名的程序;一个地方要改名,起码要问问当地民众愿不愿意。但无论是骆马湖也好,西山镇也罢,民众都是被遗忘的旁观者。

  骆马湖最早记载见于《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五年(1131)四月金将渡淮,屯宿迁县骆马湖。”京剧里也有传统折子戏《骆马湖》。也就是说,从宋到元再到明清两代,封建时代的当地官员并没有因为“骆马湖”不吉利的谐音而有改名的冲动。事实是,封建王朝是家天下,属于人治范畴。在此境遇下的官场文化,禁忌和避讳是常有的事儿。

  所谓公权,是为公共权力,因此权力所为,皆应曝晒于阳光之下,绝不能有避讳民众的权力禁忌存在。否则,公共行政就变成了潜规则下的权力擅用,必然导致民众的反对。

  幸运的是,骆马湖改名“马上湖”最终流产。当地媒体深度介入,连发4篇文章讨论骆马湖改名的是非,导向很明确,就是反对。当地政府最终也强调,改名并非官方所为,而是所谓旅游策划大师的乱弹。但不管怎么说,没有权力的许可,改名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