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归化城曾有一个“大观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08:57  内蒙古晨报

  归化城自康熙35年清统一了内外蒙古后,逐渐成为繁华之地。乾隆4年修筑起绥远城;乾隆6年设置了山西归绥道;民国10年京绥铁路通车至此;民国18年建绥远省省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绥远曾出现过不少歌台舞榭。其中建立最早、支撑最久,一直沿革未曾中断的,要算当年归化小东街附近那座古老演艺场所了。

  土默特辅国公创立

  “嘉乐会馆”

  嘉乐会馆最早创立于土默特“国公府”。

  据呼和浩特史料记载,清康熙后期,归化城经济贸易逐步发达,门市买卖集中在小召前的半道街、小东街和得胜街一带。老城西北开始有了北茶坊、太平街、牛桥、西顺城街、小北街附近的皮毛牲畜店,雍正、乾隆两朝出现了大南街。

  归化城的戏院,自清朝以来就设有摆堂宴席的饭座,称为 “大戏馆子”,属于食店行的“仙翁社”。“仙翁社”系统有“大戏”、“小班”、“葫芦”、“捎壶”、“烧卖”、“饸饹”六种类型的饭馆。

  土默特旗于明崇祯5年被清太宗皇太极征服,并被取消了王公制。清乾隆初年,阿拉坦汗的后代喇嘛扎布因有功于乾隆统一新疆,被封为一等台吉(贵族)。后因擒拿外蒙古民族分裂分子有功被封为札萨克辅国公。但在1760年因罪被削去扎萨克变为闲散王公。病故后次子索纳姆旺扎拉继任辅国公,并延续至第六代,于1913年晋升镇国公居归化城。

  据说喇嘛扎布非常喜欢红火热闹,他的国公府府邸并未建在当时还很空旷的老城,而是选择了南可至小召半道街,北到小东街西通过三贤庙巷到达大南街的繁华地区。因此国公府远远比不上城北的公主府那样雄伟壮观。国公府大戏馆子为二层阁楼,最初成立时,专供新旧两城的六大衙门官员、八旗驻防军协领和土默特旗参领在此聚餐看戏,不许普通商民参加,因此不叫“馆子”,而叫“会馆”。

  山西商人租赁重修

  改名“大观园”

  喇嘛扎布失势后,除一片牧场外没有其他收入,便把嘉乐会馆租给商人经营,收取房租并留有包房看戏吃饭。由于牌子很硬,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一直没改名字,光绪3年转给“宴美园”,仍挂着“此是‘宴美园’,原名‘嘉乐馆’”的对联。

  据呼和浩特史料记载,“宴美园”原在东夹道,是山西忻县人王泰祺经营的商号。王泰祺告老后,侄儿王禄兼任了宴美园的掌柜和戏班班主,并于光绪3年把宴美园移到了小东街。

  王禄经营以多为胜,薄利质优,不惜以重金礼聘名角,顾客因能看到好戏吃到好饭,多来照顾宴美园。

  宴美园接替了嘉乐会馆后,生意红火了30年。王禄把他的本家侄儿王泰和培养成接班人,使山西忻州王氏执掌归化城梨园行龙头,共达90年。

  据文史资料载,光绪时在宴美园唱戏的是“吉升戏班”,艺人有十三红、飞来凤、二庆旦、杏娃黑、杏儿生。在同和园唱戏的是“长胜戏班”,艺人有千二红、一杆旗、二奴旦、八百黑、二娃娃。这些都是山西北路梆子的名角。

  从宣统4年开始,宴美园走上下坡路。但即使是日伪特务横行时期,也没有中断歌舞。

  民国十六年,宴美园改为“大观茶园”,只养活着文武场的琴师鼓师及龙套班底,专靠从外地请名角露演。

  归绥地方数个剧场、戏园仍以大观园牌子最亮,王泰和也成为晋察绥三省梨园行的名人。三十年来晋剧北路梆子、中路梆子和下路调的著名艺人,除少数外大都被请来大观园演出过。

  大观园让归绥的观众开了眼界,也使晋剧大放了异彩,这不能不说是这座老戏园子对归绥地方的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建国后,新绥剧社集资修葺,并在这里定点演出晋剧,之后改建为地方国营剧场,一直是晋剧专用剧场,由于年久失修,非常破烂。后更名为“反修剧场”,于1971年拆除,改建成了剧团的家属楼。本报记者 雪竹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