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12345开通三年 每天接听4082个热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15:04  北京晚报

  三年间,447万多个市民来电打进12345热线,电话背后,是全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百姓的呼声从中心传开,向全市51个分中心传达,其中合理诉求的成功解决率达到90%。“12345”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结着各级政府,另一头通向京城的寻常百姓家;一面反映市民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另一面向百姓汇报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此作出的反应和行动。

  打一次电话就有回信儿

  三年间,“12345”平均每天接听电话4082个,日受理量是原市政府便民电话中心的10倍以上。非紧急救助中心与本报合作成立《我们日夜在聆听》栏目,通过栏目反映、督办、落实,为百姓解决了600多件棘手的生活难题。

  目前,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设立200个电话受理座席,提供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市民对同一个问题打一次电话就可得到解答或解决。

  三年间,市中心直接向分中心和有关责任单位交办电话诉求462113件,并进行跟踪督办,其中合理诉求大部分得到解决,办结率90%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70%。

  市民维护环境意识越来越强

  “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关心并处理老百姓的大事小情就是我们的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办主任薄钢告诉记者。

  在中心工作三年的接听员杨建铭说,早期打进“12345”的电话不外乎是“谁在我门前倒垃圾”之类一些百姓牢骚,后来资讯类、建议类的电话渐渐增多,小到问路、问天气;大到城市变化、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市民维权和维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心也越来越细。

  “每到夏季,市民关于路边游商、小区绿化的投诉会增多;每到雨天,关于道路拥堵、积水导致出行难的电话会增加;而随着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将在全市200多个公园设立服务站点,这几天关于公园的投诉和建议立马增多。”一位工作人员不由感叹说,“12345”有如市民生活的晴雨表,反映了市民的需求和情绪变化。

  求助12345要回拖欠工资

  市非紧急救助热线不仅为老百姓的生活小事操心,还致力于为特殊群体和外地打工者办实事。

  内蒙古人郝景东在北京一家饭店打工,可饭店却一直拖欠他的工资,儿子就要开学了,这边学费还没着落。“我到处求人,工资却始终要不回来,儿子在电话里说,‘爸爸,别再求人了,我不读书了,我来北京找你打工。’”郝景东经人介绍拨打了12345,没想到,非紧急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刻联系了东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局随即与饭店进行了沟通,郝景东在拨打电话后的当天晚上就领到了拖欠的1600元工资。本报记者宋玮 J200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