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欣闻为赵超构先生塑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5日01:29  金羊网-新快报

  赵超构这名字,80后很多人(包括新闻界)恐怕不认识,而老一辈的读者和新闻界同行都知道,他以“林放”为笔名在《新民晚报》撰写的“未晚谈”却是街知巷闻、深入人心。今年是赵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的家乡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专门在龙川乡修建了赵超构文化广场,并矗立赵超构铜像,以纪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报人,人们认为这是实至名归的大好事。

  赵先生新闻生涯60年,写就了为民分忧、与民同乐的作品约400万字。抗战期间他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新民晚报》社长,为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贡献了成功经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采访时有幸聆听了赵先生的教诲,现在还依稀记得两点:一是赵先生说,记者要坚持正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二是说,新闻工作的个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

  很多人认为,记者这一职业风光无限,甚至有人称记者是无冕皇帝。正如赵先生所言,外人未必都能理解记者工作的甘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从事记者工作多年都会落下两个职业病:一是肠胃功能不好,是长期食无定时造成的;二是神经衰弱,争分夺秒加上捱更抵夜使人一夜难眠。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记者为寻求事实真相和判断是非曲直,难免会遭受一些认为家丑不外传的人封锁、阻挠甚至殴打,或者遭遇某些老爷们的刁难,比如最近《羊城晚报》记者在车陂采访时,竟遭到当地民警驱赶:“走不走?不走我就送到派出所。”另一名民警责骂记者“在这里搞搞震”。一些基层单位还流传这样莫名其妙的话:防火防盗防记者。

  不管怎样,记者仍牢记“为民鼓与呼”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职责。一如既往地前行,这正是赵超构先生以及众多后来者难能可贵之处和受到人们尊重的原因吧。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