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率先克隆水稻高产基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5日06:27  浙江日报

  本报杭州5月24日讯

  记者 肖国强

  今天,地处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克隆出一个对水稻增产起着关键作用的水稻高产基因。

  今天上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也在其科学新闻栏目中报道了这一成果。本报记者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正在合肥参加学术会议的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钱前研究员。

  “我们成功克隆的水稻IPA1基因,能使水稻产量提高10%以上。”钱前说,要想水稻产量高,关键要培育出“长相”好的理想株型水稻,让水稻长得又粗又壮、不容易倒,同时分蘖少、稻穗谷粒又多又重。而IPA1基因,正是一种能有效控制水稻株型、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基因。

  在水稻育种历史上,株型改良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继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新技术使中国水稻单产由300公斤跃升至400公斤后,1996年农业部又启动了“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其核心和突破口,就是培育出分蘖少、穗粒数多、无无效分蘖、茎秆粗壮的理想株型水稻,以此实现水稻单产的再次飞跃,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然而,理想株型水稻受到多种基因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对水稻理想株型和产量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研究难度很大。在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浙江省科技厅等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小组经过15年的协作与攻关,终于从中国水稻种质库的地方品种资源中成功分离出了IPA1基因,并在世界上首次对这一基因进行了成功克隆。

  在实验中,他们把这一基因通过杂交方法加入到浙江省常规晚稻品种“秀水11”之后,其分蘖数明显减少,同时每条稻穗上的谷粒数量和重量显著增加,茎秆也变得更为粗壮,增强了抗倒伏能力,产量由此增加了10%以上。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利用这一基因进行后续研究,预计两三年内就能培育出更为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专家表示,水稻IPA1基因的成功克隆,为塑造水稻理想株型的分子育种直接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基因,也为破解超级稻产量提升的分子奥秘提供了新线索。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