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岸同胞苦盼61年后在太平轮失事点共祭亲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00:44  现代金报

  1949年1月27日,满载上千旅客的“太平轮”,由上海开往台湾。夜航至舟山群岛的白节山海域,与货轮“建元号”相撞,船上除36人生还,其余人全部遇难。这场海难,让无数家庭从此不再完整,坠入黑暗。六十多年来,丧亲惨痛代代铭记,噩梦阴影挥之不去。

  5月25日,舟山群岛的白节山海域。“太平轮”的遇难者终于听到了至爱亲朋的悲声呼唤!

  25位遇难者家属,包括目前联系到的两位“太平轮”海难事故生还者,站在甲板上遥祭告慰亲人。两岸同胞在“太平轮”失事地点举行海祭,终于一偿夙愿。可是,它整整迟到了六十年。   

  □通讯员 吴琳红 沈雁冰 见习记者 夏裕 蒋梅

  祭奠现场

  25位遇难者家属念悼文

  昨天早上6:43,太平轮遇难者家属在嵊泗岛码头上船,前往61年前太平轮沉没的白节山附近海域。

  当天上船的除今年78岁的王兆兰和今年90高龄的叶伦明两位幸存者外,还有来自台湾的张兆雄、黄心坦等23位遇难者家属。

  8:20,船航行至白节山灯塔附近的出事点后,25位遇难者家属一一上前为亲人念悼文。有人流泪,有人下跪,有人磕头,一时间,沉痛的气氛蔓延整条渔船。

  太平轮纪念协会海祭团团长张昭雄在谈起此次海祭时,称筹备较久。早在今年元月,他就组织成立了太平轮纪念协会,聚集了一批太平轮遇难者的后人。在台湾基隆,立有太平轮遇难者纪念碑,他们也希望,能在白节山附近立纪念碑,他们将通过两岸海协、海基两会进行沟通,促成此事。此次海祭,也是太平轮纪念协会经由两岸两会沟通的结果。“大陆的遇难者家属去一趟台湾并不容易,如果白节山有纪念碑,每年的1月27日,他们可以到这里来吊唁。”张昭雄说。

  作为海祭发起人之一的《太平轮1949》作者张典婉说,海祭最初的设想只是台湾方面的家属来舟山群岛,没想到消息传开后,有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士愿意加入。两岸的遇难者家属联手祭奠,让这张团圆的拼图更有意义。

  团长张昭雄告慰父亲亡灵

  尽管风平浪静,可是年逾七旬的张昭雄在甲板上仍然步履蹒跚。他的父亲张生就是 “太平轮”海难的罹难者。父亲突然离去,家里的财产也随之沉到海底。最小的弟弟出生后,母子十个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窘迫。当时才12岁的他,每天都要背着个木箱去卖冰棍。夏天,卖不完的冰棍渐渐化掉,小小少年也不舍得吃,眼泪却忍不住流下来。到出事的海面祭奠父亲,告慰亡灵,他盼了61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朗读祭文是在船头进行的,他高大的身子微微显得弯曲,面朝汪洋大海。哽噎着诵读完祭文,他摆手谢绝随行记者的搀扶,抹着泪水回到后舱甲板。记者看着他摸出手机,随后听到苍老又令人心酸的声音:“姐姐,我看到爸爸了。”他在台湾的姐姐因为年事已高,无法与他同行。但这一刻,两颗心跨越海峡,同在一起。

  张昭雄回忆说,乘坐太平轮遇难的父亲水性很好,外祖父更是当过船长,游泳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但是他们都没能够死里逃生。

  一束一束的白菊花,从生者的手中落下,被海浪接去漂向远方;一张张纸鹤,随风高高扬起,滑落在海中。这是一次单纯却很神圣的海祭,他们要让逝去的人知道,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牵挂逝去的亲人。 

  幸存者回忆

  “早开船的话,可能活的人会多一点”

  王兆兰和叶伦明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再一次回到惊魂伤心的白节山海域时,他们的感受或许比遇难者家属更强烈。王兆兰和叶伦明向记者还原了那个惊魂的灾难之夜。

  人多货多 严重超载

  一女子害怕 临时退票

  1949年,战火烽烟弥漫,蒋介石已做好南迁的准备。从1948年末开始,开往台湾的航船班班客满,一票难求。往来于台湾和上海之间的生意人叶伦明,提前5天才买到三等舱通铺的船票。当时16岁的王兆兰,也在此时随着母亲、弟弟妹妹一行5人,上了太平轮。太平轮是几十艘开往台湾客轮中的一艘,原本是货船,1948年11月经过改装,成为上海与基隆之间的客轮,每周往返上海、基隆两趟。

  开船的时间一再被推迟,轮船公司说改到下午2点。“船上人多,货物也多,到处乱放,很挤。”叶伦明回忆说。一位施姓女子看出这一点,严重超载让她很害怕,她临时决定不上船,把船票退了。

  在等待4个小时后,下午6点18分,太平轮终于驶离码头。船上的人或激动或从容,许多人还想着,或许过一两年可以回大陆。这天晚上,海象极佳,无风、无雨、也无雾。王兆兰回忆,船开到吴淞口时,天刚刚黑下来。为躲避宵禁,太平轮没有挂信号灯,抄了一条水道窄的近路航道,开向台湾基隆港。谁也没料到,灭顶之灾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两船深夜相撞

  都没有挂信号灯

  晚上11点45分左右,太平轮开到了舟山群岛白节山岛附近海域。“忽然听见前面好大好大的声音,撞船了!”叶伦明回忆,撞击的声音很大,很多人跑出去看,“两条船忽然就变成一条船了”。

  太平轮拦腰撞上了一艘从基隆开往上海的建元轮货船。货船上装着2700吨的煤炭和木材,船上有船员72人。同样,摸黑前行的建元轮上也没悬挂信号灯。5分钟,建元轮就沉没了。

  船员和叶伦明当时都安慰自己:“太平轮船大,没影响”。

  叶伦明加入到救援建元轮落水船员的队伍,他沿着放下去的梯子,爬到水面附近,拉起落水后在水面扑腾的建元轮船员,“有些人已经没气了,有2个人还活着。”忽然叶伦明看到,太平轮靠水的船板也撞坏了,海水正往船舱里灌。叶伦明赶紧爬上船舷,找到船长说,“得赶紧开船,开到岸边去”。这时离撞击已经过去15分钟。

  太平轮下沉很快,恐慌的人群开始往救生艇跑。叶伦明看到很多人连行李都往救生艇上装,船员大声呵斥也制止不了,“船员就不放下绳子。”王兆兰说,当时有军官,拿出手枪对着船员说,“再不放绳子,就开枪了。”

  时隔61年,叶伦明感叹:“早开船的话,可能活的人会多一点。”

  跳上木箱逃生

  澳大利亚军舰救人

  又一个15分钟过后,没等开到海岛岸边,太平轮加速下沉。

  叶伦明脚下一空,被漩涡卷了进去,几乎无法呼吸。他想“不能死啊”,一咬牙,浮上水面,抓到了一块木板。

  海面上,天色昏暗,海浪并不大,“救命啊,救命啊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很多人只露出个头,一沉一浮,就消失了,永远没浮上来。这时,漂过来“两个茶几般大”的一只木箱,叶伦明踩着木板,脚一蹬上了木箱。

  王兆兰回忆,她是在落水后被一双手拉上了木箱,后来因为上去的人太多,木箱翻了,人都落下海去,后来重新爬上来。木箱随波逐流,不知何时才是尽头。大家都不说话,叶伦明只能听到海浪哗哗的声音和同伴的哭喊声,“有人喊着亲人的名字”。

  漆黑的海面上,惨叫声、呼救声逐渐消失,死一般沉寂。王兆兰回忆说,木箱一直在海面上漂,不知道过了多久,天刚刚亮的时候,才看到有船来救。

  “是一群外国人把我们救了”,叶伦明回忆说,“上了大船,心就定了”。这时,被救的人才感到身体都被冻僵了。救他们的是澳大利亚军舰华尔蒙哥号。军舰把叶伦明他们救上来后,换上海员的干净衣服,给他们食物、热饮,送他们到上海。

  历史背景

  动乱年代 “太平轮”最后一次启航

  1949年,战火烽烟弥漫,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已做好南迁的准备。时局混乱,躲避战火的人潮蜂拥到南方各港口,等待去台湾的航船。

  这是这一年农历年关前,太平轮最后一趟航班。很多人想在除夕夜到达台湾,与先期赴台的亲人团圆。船票紧张,有些没有船票的人强行挤上船,也有人用手中的金条换取舱位,能上船的几乎都是当时的达官显贵。 据史料记载,这天的太平轮上,有“辽宁省政府主席”徐箴夫妇、“琼崖守备司令部中将司令”王毅、蒋经国密友俞季虞、《东南日报》社长陆淑影等政要。

  著名美籍华裔刑案鉴识专家李昌钰的父亲李浩民,当时拥有大幅土地,做石油等买卖,是家大业大的富商,也在这艘船上。

  太平轮载客508人,但加上没票的乘客、大人携带的儿童,再加上24名船员,最终挤上了1000人左右。另载有沉重货物,包括600吨钢条、东南日报印刷器材与白报纸100多吨、中央银行重要文件1000多箱、国民党档案、迪化街订购的南北货等。因为货物超载加上夜间航行,在舟山群岛附近与基隆驶来的载着2700吨煤及木材的建元轮拦腰相撞,建元轮立刻沉没,太平轮稍后也跟着沉没,落水者因冻死或溺毙,总共有932人罹难,仅38人生还,这一惨剧被称为“东方泰坦尼克号”事件。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祭奠 亲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