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减碳在行动”(三)减碳,重在“滴水成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06:32  台海网

  

台湾“减碳在行动”(三)减碳,重在“滴水成河”

  台海网5月2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减碳?政府是必须的,企业则能赚钱!相比之下,台湾分布广泛的民间社团在节能减碳的作用上,因公益、无偿性而显得更加重要,影响力甚至超过政府和企业。

  探究原因,关键在于民间社团,通常以减碳宗旨展开活动,往往都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奉行“滴水成河,聚沙成山”的实践哲学……

  慈济 70个矿泉水瓶=一条“爱心毯”

  台湾名气最大、人数最大的民间社团当数慈济基金会。过去18年,慈济减碳成效相当于少砍了约16亿棵20年生的大树。也难怪在旧金山世界环保日上,慈济是唯一受邀演讲的民间团体,还获颁联合国环保成就奖。其创办人证言法师不但号召大众从事资源回收,本身也身体力行。

  慈济人做得最极致的减碳行动,就是回收宝特瓶(即矿泉水瓶)。据台湾环保部门的统计,“全台湾1/3的宝特瓶都是由慈济回收的!”台湾前 “环保署署长”陈重信在《远见》杂志上,肯定地评价道,“慈济绝对是十年来台湾资源回收跟垃圾减量的最大贡献者!”

  事实上,慈济人所说的资源回收,往往都已找到了最佳再利用的渠道。

  据厦门慈济志工郭纯玲介绍,分布台湾岛内各地的慈济环保志工,负责收集各类矿泉水瓶,然后送到慈济的加工工厂,经过一系列工序之后,只要70个矿泉水瓶,就可制作出“爱心毯”,以及“环保衣”等其他纺织品。这些“爱心毯”,已经分发到世界各地,也成了是慈济环保事业的“明星品”。

  郭纯玲笑说,在厦门很多人会觉得慈济人很奇怪,一些只值一两毛钱的废纸、玻璃瓶,都会成为他们眼中宝贝,得知有人愿意提供,他们会乐此不疲。这正是慈济基金会提倡的“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

  

  基金会 减碳从“娃娃”抓起

  依托企业成立的各类基金会,如今也成为台湾民间“减碳大军”中最积极实践者。成立于1990年的台达电子文教基金会,如今已经把“节能环保”作为主要任务与目标。

  在其网站上,他们标明自己的使命:台达基金会致力推行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与教育推广,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而其基金会创办人郑崇华的话,很能诠释这个基金会所做的工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我们不仅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提供解决方案。”

  在大陆很多工作都倡导“从娃娃抓起”,而台达基金会也深谙其精髓。结合学校,发起大规模的减碳行动。

  2006年,基金会自美国引进能源教材,并自2007年开始结合环保教育的全校式经营理念,将能源管理的知识从课堂带到学校的实际运作层面,展开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创新的、台湾版的全校式能源学校建构工作。

  台达基金会还有一台“绿色能源教育展示车”,巡回全台各中小学,为孩子们提供活泼生动的能源教育。车上展品内容包括“我的一天”、“能量大变身”、“地球显微镜”等各类模式,让孩子们轻松学减碳小知识。该车自运作以来,已经跑过高雄、台东、嘉义、桃园、台北等多个县市。借着多元化且高质量的教具,将环保节能的概念,传递给下一代。

  此外,为推广及宣达环保理念,台达基金会一路优化大众对环保节能相关议题“知”的内容,为大众建构环保生活的知识平台。陆续推出《台达环境电子报》以及“低碳生活部落格”,随后还借助网络平台,将所有信息系统整合在单一的 “台达绿色编辑台”上,打破信息提供者与接收者的藩篱,吸纳更多的群众加入走向环保生活的思考以及实践之路。

  上一页

  民间社团 快速算省电的简易公式

  而在台湾的减碳民间社团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完全是由普通个人所建立,并在积极运作的。

  成立于2007年5月的台湾绿适居协会,主要宣导“绿色、健康、舒适”。创办人邱继哲,研究如何省电已多年。在他看来,要节省能源,降低碳污染,应该先从家居照明设备着手。邱继哲列举了一个简单公式,教民众如何最快省电:电费=度数×电价=功率(KW千瓦)×时间(HR小时)×电价(元/度)。如果能降低电灯泡的使用功率,以及减少照明时间,就能有效节省电费,同时降低污染。

  邱继哲说,省电第一步就是用LED灯泡取代传统耗电的灯泡。以21W省电灯泡与100W钨丝灯泡而言,如果改用同样亮度的LED灯泡,每天使用5小时,将节省79W,每月可以节省33~44元 (新台币),一般家用LED灯泡平均比传统灯泡贵70元,3~4个月就可以回本。“接下来,省下的,就赚到了!”这样一算下来,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上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