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菜价进入“元时代” 发改委十日三谈物价

  进入五月份以来,物价水平发生明显改变。买菜的发现价格涨了,逛商店的感觉东西贵了,炒股的心都悬了。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和专家看来,通胀预期正在照进现实。

  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发改委谈物价的话题近来频现媒体报端,对于百姓关注的物价话题,两大部门也以各种渠道发出澄清的声音,其中,发改委在近期三谈物价(5月14日、19日、24日),主动回应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受到各界关注。

  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网站上也公布了一则消息,内容是召开全国物价局长会议,部署加强价格调控监管,稳定市场价格工作。

  发改委在部署这项调控工作时,也特别强调,价格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将一定程度增加群众生活支出,加剧流动性充裕带来的通胀预期。会议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切实稳定通胀预期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各项部署上来,切实做好各项稳定物价工作。

  而在此前的5月中旬,发改委频频在其网站上发文谈物价———

  5月14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刊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负责人就当前价格形势答记者问》,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三季度后,由于翘尾因素逐渐消失,CPI同比涨幅会逐步回落,实现全年预期调控目标“是有基础的”。

  时隔数天,国家发改委再度发文聚焦物价。发改委在《二季度CPI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一文中表示,二季度,伴随着天气好转、供应增长,鲜菜、鲜果等农产品价格将有所回落。

  通胀·照进现实

  菜价飞涨 催生“菜奴”

  菜价高了,“进口费”涨了,“菜奴”、“果奴”冒出来了。通胀压力已经从专家口中的数字变为普通人的“体感”。

  1元/斤以下蔬菜几乎绝迹

  在近20种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价超过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几乎绝迹。

  “去菜市场逛一圈,竟然很难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当季菜,比如苋菜,都是4、5元一斤。带100元出门买菜,经常兜里空空回去。回去一算账,连雇主都不相信钱用得这么快。”老家在安徽的熊芝香对记者说。

  熊芝香是一名在上海打工的专职钟点阿姨,今年以来,每个月与雇主核对买菜的账单时,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觉到“东西贵多了”。

  一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称“原本不太在乎钱”的白领Emma最近也体会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她在博客里抱怨:“茄子8元一斤,散养母鸡20元一斤,买两只鸡花了200元。现在花钱都觉得肉疼。”

  记者走访上海浦东新区多家菜市场,发现蔬菜价格已经进入“元时代”。在近20种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价超过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几乎绝迹。

  “农产品涨价是必然趋势”

  “从蔬菜到衣帽鞋袜,这些物品涨价,在我看来与全面通胀有关。”上海社会科学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说,“全面通胀来了,能不能遏制住,我看很难说。”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王明权以农产品涨价为例分析通胀利弊。在他看来,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结果。随着农地和农业人口减少,农产品涨价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农产品涨价有益于农民收入增长。

  通胀·一直相随

  32年前,

  30元能买些什么?

  1978年,如果你口袋里揣了30元钱,就可以拿上票券去国营商店买到99斤大米、12斤猪肉还有10斤食用油,一辆购物车都装不下。

  2008年,30元钱只够拿一只小环保袋到超市买5斤大米、0.7斤猪肉和1.1斤食用油。短短30年间,30块钱的购买力下降速度堪比跳水。究竟是谁动了我的钱?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使得财富缩水。它还会带来严重的财富再分配现象。通货膨胀还使资产增值,造福一些拥有许多固定资产的人,而普通工薪阶级却只能望而兴叹。

  通胀·追根溯源

  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居民工资。毕竟居民对通胀问题如此“敏感”,归根到底是因为手中缺钱。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王明权

  人民日报再论收入分配:

  莫认为国人“能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我国战略目标实现。当前我国正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战略机遇期”以及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头10年来,先富群体快速扩大,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社会不公平感明显增强的问题。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未来10年是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10年,也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必须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当前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社会情绪积累,容易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了‘公有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劳动不再光荣’等认识偏差,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从战略高度整合社会认识分歧。”

  “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时间解决可能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杨宜勇说。

  (综合新华社、央视、羊城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新华时评

  国家发改委与统计局相互“打架”

  损害政府公信力

  连续几个月受困于部分农产品价格飞涨谜团之后,国家有关部门终于有人出面表态了。不过,两个部门有关人士相隔一天的说法却大相径庭。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2日告诉公众,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农副产品不具有投资品的特性,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游资进入到农副产品领域。随后的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目前情况下,能够较长时间保存的农产品很可能成为“游资”炒作对象。大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多,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密切相关,将出重拳打击农产品炒作行为。

  有人认为“很可能成为‘游资’炒作对象”的产品,在另外的人看来却“不具有投资品的特性”,或许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种仁智之见一旦与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的身份结合,在公众看来就代表了政府对问题的认识,并由此推断未来政策走向。

  农副产品价格非正常上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原因何在,政府有责任说明。这个说明首先应当以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前提,而不是简单化的分析判断。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充分沟通,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使对问题的说明尽可能地科学准确。再次,信息发布应当明确权责,归口实施,避免混乱。

  近几个月以来大蒜、绿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猛涨,不但已经影响到群众生活,而且“炒蒜”暴富的说法已在坊间流传,媒体记者采访中也发现了经销商囤货现象。这样一件大事,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当及时回应,而且要力保信息发布权威准确。如果两大部门的说法相互“打架”,必然让群众不知所云,损害政府公信力。新华社

  新闻链接

  发改委将采取四大措施降低虚高药价

  据新华社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人士25日介绍,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四项措施,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降低虚高药品价格。

  国家发改委将采取的四项措施包括:对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加强市场购销价格调查;对政府指导价药品加强成本审核;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法。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以推动今年实现6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其他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将分期分批进行复核,根据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这位人士说,在取消医院药品加成的过渡期间,国家发改委为调动医院使用低价药的积极性,拟在不突破现行15%加价政策前提下,适当调低高价药加价率,相应提高低价药加价率,实行差别加价政策;进一步扩大药品剂型规格差比价规则的实施范围,防止企业采取变换剂型、规格等方式变相涨价。

  发改委将控制对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地区能源供应

  据新华社电 记者24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具体办法,“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并将在“十二五”规划中纳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