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乘高铁一天走遍中国 租车骑车出行成时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15:31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李一能 报道

  [科技·出行篇]

  上周,城市最佳实践区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案例举行了创新周主题活动。法国知名设计师博特朗·巴雷在和记者聊起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时,用了六个字“环保、便捷、智能”。这位设计师表示,通过世博会,未来交通的轮廓正展现在人们面前,虽然许多参展者设计的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结果却不谋而合:减少人们出行花费的时间,让交通工具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达到交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未来的交通是怎么样的?城市将不再被堵车所困扰;高速铁路可以一天走遍中国;盲人和小孩都能驾车;租车成为一种时尚……未来的出行方式尽在世博园。

  未来城市没有市中心

  没有市中心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房产商可能要急了,但巴雷先生说:“不错啊,不再有堵车了。 ”

  在他理解中,所有大城市所面临的交通病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那就是“市中心综合症”。

  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环套一环,市中心作为城市最精华部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每天早晨,成千上万的上班族从睡梦中醒来,然后驾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前往市中心,如同千军万马涌入一个圆点;傍晚,又从圆点涌出,回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像潮汐,周而复始。

  “未来的城市应该是这样的。 ”巴雷先生又在纸上画了许多小圆圈,然后把这些圆圈连起来,这就是巴雷先生心目中的理想之城:“多极城市”,一座没有市中心的城市。在他看来“市中心模式”是一切“城市病”的根源,“消灭”市中心,将大大缓解城市面临的问题。

  “多极城市”实现的关键是打造便捷的交通系统,时速达到300公里的高速铁路被认为是必须的。一个庞大的高铁网络将城区之间紧密相连,城区到城区之间的距离被控制在10分钟内,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环保快捷的交通方式穿梭于城市中。城区间的高速公路也必不可少,在巴雷先生的设计中,环保快速的新能源小车将成为“多极城市”私家车的一种发展方向。

  “由飞机场、火车站、船运中心构成的交通枢纽站点,将是城区的重要核心,在未来城市,居住在交通枢纽附近的居民可以方便地往返于全球各地。 ”未来市民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上午7点半起床,步行到家附近的机场,那时候坐飞机上班就像打的一样普通,到了9点,这位上班族就可能已在地球另一端的城市打卡上班。

  “你问我这一切如何实现?我只能很抱歉地回答你,这还需要很多努力,我只是规划出一个未来城市理想化交通形式的雏形,但何时实现,取决人们的远见以及科技的发展。 ”巴雷先生坚信他的设计并非狂想,而是解决现有城市病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北京到上海只要4小时

  巴雷先生认为高速铁路将是未来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路在中国铁路馆得到验证。在中国铁路馆,可以看到不远的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一条连接北京上海的高速铁路即将完工,从上海到北京的时间被缩短到4小时内。

  走进铁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动车组实物模型。这种带有CRH380A标志的新一代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380公里,是中国高速铁路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较之目前已经在铁路上运营的动车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车头具有更好的流线型造型,其外观设计更加美观大气,视觉冲击力更强。

  进入新型动车组列车内部参观、体验。在馆内一楼,有一处最新型高速动车组的高级包房实物内景,这也将在京沪高速铁路列车上运用。包房内四个座椅构成整洁温馨的旅行休闲空间,每个座椅都可以按需调节成不同的角度,坐式、半躺式、躺式,还有小台灯方便看书读报。

  这种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是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的核心技术装备,是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速列车。

  未来的火车又快又稳,是铁路馆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在铁路馆的3D电影中,小朋友在飞驰的火车里玩杯子,把它倒放在桌子上,尽管火车正以近400公里的时速飞驰,杯子却纹丝不动。

  铁路的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最近的一种可能是,从北京到上海坐火车将只需4个小时。 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即将竣工,京沪高铁自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途经七省市,线路全长1318公里,时速设计350公里以上。

  这条高铁通车后,全年运输能力达到1.6亿人次,是世界上技术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完成后,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直达列车全程运行时间可控制在4小时内。

  这些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铁路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也给每个人的未来提出了无限的可能。

  盲人和小孩也能当司机

  开车其实是件苦差,特别是在拥挤的城市中。在上汽—通用汽车馆,设计师给出了对2030年的生活的畅想:届时人们将乘坐无人驾驶的环保车辆,在由电脑控制的交通体系中畅游,连盲人和小孩都能驾驶汽车,堵车和交通事故更将成为历史。

  通用汽车馆的主角,名为“叶子”和“EN-V”的概念车。叶子车身犹如一片巨大的绿叶,它模拟自然界中叶片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叶子”的独特之处还有其二氧化碳吸附概念,使它不但能够将空气中二氧化碳转化为动能,更能将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空调提供能源,起到改善自然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的效果。

  此外,无人驾驶的EN-V,通过整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技术实现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兼容。在自动驾驶模式下,EN-V能够自己了解整个城市的交通情况,选择最合理的路线抵达目的地。此外,车载传感器和摄像系统将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在遇到障碍物或行驶条件发生变化时能迅速调整,并通知其他车辆及时避让。

  在汽车馆的宽荧幕电影中,2030年上海市民将这样开始他的一天:张先生吃完早饭,来到自家车库:阳台。一辆小巧的电动汽车正在那里等着他。张先生上车后,通过大楼的运输系统,小车犹如观光电梯般从25楼到达底楼。在向车载电脑输入目的地后,张先生开始使用车载电脑安排一天的工作计划,而驾车就交给小车自己去处理。

  从小区开上道路,路上皆是类似的小车。没有司机,自动驾驶;没有尾气,小车使用的是清洁无污染的电能;没有堵车,所有的路线经过计算机和卫星定位的精心计算,道路车流量被平均安排;没有事故,道路上所有的机动车、自行车,甚至行人的位置都在计算机的严密掌控中,发生碰撞的可能几乎为零。

  此时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台超级计算机掌控着城市交通的一切。所有的行人、车辆、建筑都不停地通过它下载上传信息,互相联系,听候它的调遣安排。

  到公司后,张先生“下令”:“找个地方充电,晚上5点半来接我”。小车便驶离市中心,找到充电站“休息”,等主人下班。

  这就是对2030年上海年上海交通的畅想,届时最高兴的应该是交警,因为不必再满大街的排堵和处理事故。

  租车“走红”:比买车更划算

  买一辆车一天有多少时间在使用?很多人的答案是仅仅几小时。因此有人提出:租车比买车合算。把视角投向德国不来梅案例,它带来名为“共享汽车”的新理念。

  什么是“共享汽车”?简单地说就先是加入一个汽车俱乐部,以极低的价格租赁汽车。不来梅案例副馆长李雅明小姐说,花1.9欧元就可以租到一辆小轿车使用1小时,即便连续租一个星期也不过130欧元。而“共享汽车”最大的意义,是让最少的汽车被最多的人充分利用,从而达到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

  “汽车共享”之所以可以在不来梅得以普及,最重要的原因是方便和廉价。在德国,买车的费用相当高,有高额的税收以及后续费用,不是每个市民都能买得起车。在1990年,一家名为Cambio的 “共享汽车”俱乐部诞生了。和普通汽车租赁公司不同,在Cambio租车非常简单,条件是年满25岁,有驾照,没有犯罪记录,只要花30欧元办一张会员卡,就可以在“共享汽车”的网点刷卡租车。如果是租一辆小轿车,只要1.9欧元/小时,也可以按照公里数付钱,还可以长期租赁,价钱也不贵。最关键的是油钱也算入了租金内,不需要另外支付。

  在Cambio出现20年后,这一俱乐部的租车网点已遍及全德国,甚至周边一些国家也设有网点。在不来梅的许多社区,如果市民要用车,可以打电话去预约,然后步行走到租车网点刷卡租车,到达目的地后就可以到租车网点专用的停车场还车,省去停车开销。现在,有5000名不来梅市民成为了 “租车族”,这在人口总共只有50万的不来梅是个不小的群体。

  “汽车共享”最大的意义是“物尽其用”,原本1000辆私家车可以被160辆共享车所取代,也就是一辆车顶六辆用。据测算,每位汽车共享用户每年减少29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租车盛行,让不来梅每年减少了16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上海“共享汽车”有无可能实现?答案是可能性很大。在世界各地不少大城市,都出现“共享汽车”的平台,相信上海也会出现“租车族”这一新群体。

  自行车“复兴”:重拾健康和环保

  尽管科技让人们可以上天入地,在一天内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但自行车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始终未被人们忘记。在奥登塞案例,一个关于自行车预言悄然出现,未来的自行车和现在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仍是人类最好的交通工具之一。提倡骑车出行,这一健康环保理念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

  丹麦小伙姚金在欧登塞案例担任解说员。欧登塞案例的主题是“自行车的复活”。在拥有世界上最多自行车的中国推广这一理念,姚金觉得十分必要。

  “在欧登塞,政府鼓励市民骑自行车,买车非常贵,要缴很重的税。 ”姚金说他有三辆自行车,出门可以骑专门的自行车通道,很安全。如果出远门,他会搭乘公交车或火车。在丹麦人的概念里,拥有一辆汽车并不是成功人生的标志,骑自行车出行,是件非常好的事,即环保又健康。

  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但这一情况正在改变,在许多城市,随着中国人变得富裕起来,选择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比例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拥堵和污染让许多城市不堪重负。

  姚金说这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丹麦。30年前,丹麦人曾大量买汽车。但对国土狭小的丹麦,汽车高保有量带来很多麻烦,政府开始限制人们买车,并鼓励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结合,几十年过去了,丹麦人从观念上发生改变,骑自行车成为丹麦人主要的出行方式。

  “在丹麦,如果你约女孩子出门,要是开着法拉利,她们会觉得很酷,但如果你骑自行车,她们也不会觉得丢脸。有没有汽车不是衡量财富的标准,很多人买得起汽车,只是不愿意买。 ”

  姚金说,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富裕,拥有非常多的汽车,但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也许未来有一天,自行车会在中国“复兴”,成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

  本版图片均为晚报记者 龚星 现场图片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