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气极端异常 成都今年严防地质灾害

  核心提示

  今年成都天气极端异常,汛期将有集中降水过程。

  成都已经进入今年的汛期,与此同时,成都已查明有2254处地质灾害隐患。防汛的同时,考验成都的是如何及时有效应对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对于喜欢前往山区旅游的市民,一定要事先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预报,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山地景区旅游。

  成都查明地质灾害隐患2254处

  龙门山是

  地质灾害易发区

  据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张志明介绍,受“5·12”地震影响,成都新增大量地质灾害,原有地质灾害规模及危害也进一步加大。目前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2254处,其中西部龙门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及邛崃)1544处,东部龙泉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龙泉驿、金堂、青白江、蒲江、新津、双流、新都)710处。

  据气象部门的预测,汛期成都将有几次集中降水过程,今年成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严峻形势,市国土资源局在汛期来临之前做了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完成了《成都市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二是组织实施了汛前地质灾害拉网式排查工作,力求全面掌控我市地质灾害隐患情况,落实防灾减灾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理;三是对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进行了恢复完善,落实了各隐患点的监测措施,完善了应急预案;四是汛前完成了覆盖全市115个地质灾害易发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五是实施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让搬迁;六是采取工程治理和应急排危除险等手段主动消除地质灾害。

  张志明介绍,成都今年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是都江堰、彭州、大邑、崇州4个县(市)位于龙门山区的乡(镇)。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大,岩石破碎,“5·12”汶川大地震后不时余震,地质灾害频发,今年确定了94个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主要分布在该区域。

  目前灾后重建工程正紧张进行,灾后重建安置点、场(镇)、散居农户等住房周边、旅游景区、农家乐等游客集中区域,以及交通干道沿线、山区中小学校、在建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等均为重点防范对象。

  邛崃,蒲江、金堂、双流、青白江、龙泉驿等6区(市)县的山区乡(镇),也是重点防范区域。另外,根据实时天气预报将可能发生局部大暴雨或持续强降雨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也应重点做好防范工作。

  张志明表示,地质灾害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通过这些年特别是震后2个汛期的防灾工作,他们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今年汛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他们将进一步做精做细防灾工作,充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和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水平,尽最大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增强识灾辨灾知识 提高避灾防灾能力

  成都市常见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

  认识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成都市常见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

  滑坡。在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这是滑坡明显向前推挤的现象。滑坡体中部、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滑坡体向前推挤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表明滑坡已进入临滑状态。

  崩塌。崩塌处的裂缝逐渐扩大,危岩体的前缘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塌不断发生;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出现热气、地下水质、水量异常等。

  泥石流。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有较多柴草、树枝;沟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伴有轻微震动感等;降雨到达预警临界值。

  躲避地质灾害

  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外,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场所。避灾场所的选定,一定要选取绝对安全的地方,决不能选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岩体的坡脚下或泥石流沟沟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水、用电越方便越好。

  预先确定撤离路线和报警信号

  撤离危险区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崩落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地段。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同时先约好预警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呼喊等)。制定的信号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乱用,以免误发。

  应急撤离注意事项

  1.崩塌发生时,如果处在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该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2.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决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离。如果滑坡发生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或抱紧一颗大树不松手。

  3.发生泥石流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可上树躲避,应避开河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够的凸岸。

  应急抢险救灾

  灾害发生时,监测人、防灾责任人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组织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避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未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迅速向上级报告灾情。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务,避免灾害体进一步活动导致的人员伤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灾后自救,包括被困人员自救、家庭自救、村民互救,有组织的救援受伤和被围困的群众。

  经专家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后,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撤销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转移后的灾民才可撤回居住地。

  预防地质灾害

  目前,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人员,已经可以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背景条件划分出灾害的危险区,使人类活动避开危险区;并通过对灾害点的监测,及时捕捉灾害发生前出现的异常征兆,对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迅速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将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重点提醒】

  山地旅游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

  前往山区旅游,一定要事先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预报,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山地景区旅游。出行、旅游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同时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夜间密切注意雨情,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

  4.当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离,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

  5.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

  6.雨季时切忌在陡崖(探头石)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石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要攀登危岩。

  【相关答疑】

  山区建房

  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1.新建房屋选址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位的平缓平地。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但是,在山区,当新址不得不选择在靠山或沿河(江)地带时,应该察看后山的地形,尽可能留出安全空间;

  2.当后山是陡崖、陡坡地形,应注意可能的山体崩塌;

  3.当新址位于沟边时,应该设置在一定高度的斜坡上。位于岸边时,应注意水位高度,避免洪水掏空斜坡形成滑塌等灾害。同时,应避免直接坐落在沟谷口,以防泥石流灾害;

  4.沟谷或排导槽是泥石流下泻的通道,应该保持其畅通无阻,但由于山区土地资源紧张,一些暴发频率低的泥石流沟两岸及其堆积扇上修建固定建筑,甚至将泥石流排导槽加盖作为建设用地,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和杂物堆在泥石流沟谷中,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到沟谷或排导槽的通畅性,一旦发生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

  5.当新址后部紧邻陡坡时,应细心查看斜坡的松散堆积物分布以及产生坡面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性;

  6.生活在山区的居民、农户,应经常到自家房前屋后山坡查看,看山坡有无开裂变形,自家屋基、墙、晒坝有没有开裂变形,如果有,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

  7.在修建房屋时,为避免诱发地质灾害,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在房前屋后开挖坡脚,若开挖坡脚,要及时砌筑留足排水孔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

  (2)不在房屋上方山坡堆弃土石;

  (3)处理房屋前后渗漏引水沟渠,雨季时节应及时疏通房屋周边排水沟渠。

  房屋受地质灾害威胁

  如何预防?

  1.当房屋受到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时,应在当地政府、国土部门调查后,及时进行搬迁避让;在未搬离之前,不要在受威胁房屋中停留、居住等;

  2.房屋虽受地质灾害威胁,但险情较小,可以继续居住的房屋,应在当地政府、国土部门调查后,设专人对房屋周围地质灾害进行定时监测。同时,居住在危险区的农户应知晓防灾避险的报警讯号、人员撤离路线、安全集中地点等,一旦监测到险情加剧时,监测人员应立即向受威胁群众发出避险报警讯号,组织人员按避险方案转移撤离。

  本报记者 赵倩(图片由市地环站提供)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