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年包青天在惠安住了三四年?可能随父宦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7日10:18  台海网

  

少年包青天在惠安住了三四年?可能随父宦游

  在包公祠,张国琳与程如峰老先生一同探讨。

  

少年包青天在惠安住了三四年?可能随父宦游

  重建的包拯墓

  

少年包青天在惠安住了三四年?可能随父宦游

  包公祠包公雕像

  

少年包青天在惠安住了三四年?可能随父宦游

  《惠安县志》里的有关记载(画圈处)

  ■包拯的父亲在惠安当过县令,惠安文史专家认为他很可能随父宦游

  ■安徽省三位研究包拯的专家基本认可这个判断

  少年包青天可能在惠安生活过三四年?惠安县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张国琳远赴包拯的故乡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考证,返回后第一时间与早报记者取得了联系。

  

  研究包拯专家认同观点

  昨日,记者采访了张国琳,让我们来听听他的介绍:

  我到包拯故里大约一周时间,刚回到惠安。在安徽期间,我带着“包拯父亲到惠安当过多年县令”的有关史料,访问了目前安徽省三位对包拯最有研究的专家,他们都基本认可“包拯少年时很可能随父来过惠安生活多年”的判断。

  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包拯的少年时期行踪成谜,人们在研究中对这一点也感到了迷惑。

  在安徽考证过程中,我了解到,从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志铭中,也看不出包公的少年时代是在哪度过的。墓志铭是包拯的同年进士、同为枢密院副使的吴奎撰写的,其中对于包拯29岁中进士之前的记载仅有“始于孝闻于闾……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勗厉操守”。

  包拯的同乡,清代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中有一句“公固有祠在城外香花墩,相传为公读书处”,注释是“合肥包公祠始建于包公死后4年(1066),原在城内,明代后期, 迁至今所”,也没有交代清楚。

  肥东县研究包拯的专家王掊拫,也认为包拯很有可能到惠安生活过,但一点很可惜,就是没有直接的证据。

  程如峰今年85岁了,是目前安徽最著名的研究包拯的专家,他参加过包拯墓的发掘工作全过程,出版《包公传》、《解开包公墓之谜》两本书,还打算出第三本。我去包公祠时,程老刚好不在,问里面的人也不清楚,但提供了电话。我用手机与他联系,说要去拜访他,他马上说要过来找我,还约定不见不散。他没见过《惠安县志》,我请他过目清·嘉庆版本《惠安县志》中关于包拯之父来惠安当县令的记载,他很赞同我的判断,认为少年包拯很可能随父到惠安了,他打算将我提供的资料编入第三本介绍包拯的书中。

  最后我和合肥市包拯研究会副秘书长戴健碰了面,他赶了二十多公里路来找我,并带来了北京教授孔繁敏的《包拯年谱》,内文中对包拯少年时代的考证和记载也是只言片语,不过,倒是有根据张岳的嘉靖《惠安县志》所载,记录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在惠安当过县令的信息。

  记者得悉,有关人士认为,张国琳在研究中发现包拯父亲曾在惠安当过三四年县令时,认为包拯很可能随父亲一同生活,这可能填补包拯研究的一项空白。

  张国琳说,安徽研究包拯的人很少,包拯故居现无存,墓为重建。

  上一页

  追寻少年包拯踪迹

  13岁~17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多么美妙的时光。

  张国琳说,根据历史记载,包拯的父亲包令仪早在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来到了惠安当县令,而包拯是宋咸平二年(999)出生的,推算起来那时他大约为13岁,父亲在惠安当了四年官,那么,离任的那年,包拯应该是17岁。

  目前,人们对包公少年时代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一直无法取得突破。

  张国琳提出自己的猜测,包拯很可能随父宦游了。

  毕竟包拯有两个哥哥都夭折了,他的父亲不可能把他们母子一扔数年不管,独身一人待在惠安三四年。

  张岳著《惠安县志》卷之十一秩官记,包令仪是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就任惠安知县的,进士出身。他在惠安只当了四年就离任了,没有传记及其他政绩史料。

  另据安徽方面记载,包令仪约卒于天圣八年(1030)左右,卒后葬在合肥东门外的螺蛳岗。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

  据记载,包拯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包拯29岁时参加了在开封府举行的考试。考试揭晓,共录取1077人,前三名为王尧臣、韩琦(其父为泉州知府韩国华,母连理。中进士后修建惠安辋川巨济桥和圆智庵,后为一代名相)、赵概。包拯名列甲科一等,为第24名进士。与包拯同榜的一千多名进士中有一个惠安人,名叫张惟德。包拯父子是肥东历史上三对“父子进士”之一,另一对就是清代的李文安与李鸿章。

  中进士后,包拯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包拯母张氏。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包拯后任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故世人以包龙图称之。包公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实际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为世人称颂。

  宋代官员携家眷上任不为奇

  宋代是否有出台官员就任可随带家属的规定呢?我们从以下这一史料中就可知——

  如北宋元丰七年(1084),江西人程节(1033-1104)赴任就携带妻、子,宋饶州长安县君沈氏墓志铭记载:元丰中,广西择帅,开置幕府,始以宝文阁待制程公望宾画。五岭瘴地,闻者莫不畏缩。夫人欢然勉励,携诸幼稚,闻命相率引道。

  张国琳介绍,此人生活的年代与包公相近,故可作为参照。

  上一页

  记者另外得悉,泉州学界龚书群先生曾考证,著名的宋代科学家沈括,少年时代曾随当官的父亲宦游,在泉州生活过多年,并将当时的一些见闻,记入《梦溪笔谈》。

  在包拯之父包令仪到惠安当县令的二三十年后,巧的是,沈括的父亲沈周于1040年走马上任当泉州知府,把儿子沈括也带上了。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其中不少与泉州有关,譬如少年沈括曾到南安九日山访古,奇遇唐诗人韩偓的后裔;少年沈括还和告老还乡的泉州官员有接触,由此还从卷宗中揭开了曾经发生“真假李顺”的鲜为人知的案情内幕……

  由此可见,宋代官员带家属上任的事情并不为奇。

  有趣的是,《梦溪笔谈》里有一则记载,说的是漳州一带有一条河,名叫“乌脚溪”,涉水过河的人脚都变成黑色,几十里之内水都不能喝,喝了的话就生瘴病。有一位龙图大学士梅公仪在地方做官时,沿官路到了漳州,他向来多病,不小心落水中,被救出来后,全身墨黑,他自以为肯定会死。可是奇怪的是,从此之后,他的旧病全消,顿时感觉康泰健壮,不再像从前那样孱弱多病。这又不知是什么原因。

  后来就有传言说,包青天之“包黑子”的称号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戏剧中,包拯是一副完全黑色的打扮,还有《三侠五义》中他出生时外貌黑黢黢,7岁时起名就叫“黑子”,民间就有了“包黑子”的叫法。还有一说就是来自《梦溪笔谈》中的这一则故事,写戏人把“梅龙图”移到了“包龙图”身上,把“包龙图”写成了浑身漆黑的“包黑子”。

  当然,梦溪笔谈这则听闻与包公“包黑子”是否真的有关,就无从考证了。(□朱彩云/文 张国琳/供图)

  ■相关链接

  包拯(999-1062),安徽合肥人。古代断狱高手,民间誉为“包青天”。戏曲里说包拯从小被父母遗弃,由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而包拯也颇有孝行。

  上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