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服务者”不领情怎么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7日13:58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李征 报道

  “怎样才能让被服务的人知道,志愿者其实和他们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昨天,在团市委 “志愿精神引领海宝一代”主题论坛上,一名“90后”的高二学生向在场的“70后”和“80后”嘉宾提出了这样的困惑,有些被服务者并不会因为得到帮助而道谢,难道志愿者低人一等吗?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各年龄层嘉宾的共鸣。

  志愿者最伤心“不领情”

  世博期间,不少大学生走进世博园区做起“小白菜”;中学生们也没闲着,闲暇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到地铁站参加“左行右立,文明乘梯”志愿者活动等……在论坛上,育才中学高二学生胡海林向其他嘉宾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被服务的人知道,志愿者其实和他们是平等的?

  他说,自己为志愿者的身份感到自豪,不过有时也会感到困惑:被帮助的对象表现不一,对方的一张笑脸或一句谢谢都会让自己感到高兴,但也有人的表情或举动会让自己失望——他们似乎认为,志愿者理所应当为他们服务,没有必要道谢,这样,双方好像“不平等”。

  此前,在世博服务期间,各高校的志愿者们也多少体会到一些委屈,天气炎热,队伍很长,园区里的有些游客火气也不小,甚至把园区里的志愿者们当成“消气罐”,不过志愿者们始终报以微笑和耐心解答,帮助游客以平稳心态进场。

  对此,“80后”代表、世博宣传大使金晶认为,对方有时不领情,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志愿者不够了解,有抗拒心理,“比如说,我们帮老人过马路,如果老人以为只是例行公事式地做个样子,那就会排斥。但如果你用心去帮助他人,让老人感受到你是真心帮助他们的,那他们自然就会改变态度。 ”她认为志愿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貌似“不平等”只是表象,是双方还没有沟通好。

  同为“80后”的同济大学团委书记杨元飞则认为,志愿者和帮助对象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帮助关系,“被需要的感觉”对于志愿者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说,被帮助对象也帮助了志愿者。

  脱了白菜衣永葆白菜心

  “有些志愿者一开始的确是‘被志愿’,是随大流报名成为志愿者的,但当他们参加过几次志愿者活动,就会发现这样的活动既为他人,又为自己,可以帮助自己成长。 ”杨元飞说,同济大学有4万多名学生,成为世博志愿者的有5573人,校园里还有大量没有得到机会的同学,“但每个人都是志愿者!志愿者不是一种标签或角色,只要你在帮助别人,此时你就是志愿者。 ”

  刚刚结束世博园区志愿者工作的复旦大学大四学生刘璟煜也赞同 “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说法,她曾在人人网上发过一篇日志,其中写道,“我们的世博志愿服务即将结束,但‘白菜’生活还会很长、很长。因为这段难能可贵的白菜生活,让我们学会了很多,让我们成长了很多。小白菜的生活要继续,小白菜的精神要继续。 ”她说,回归到学习生活中的大学生脱了白菜衣之后,还会永葆白菜心,他们还会将这种责任感、这种互助互爱、这种对游客的耐心热情、这种对岗位的忠诚敬业带到我们现在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中,因为这样的志愿精神是没有界限的,是可以放大至我们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去的。

  刘璟煜还认为,“以前社会上对‘80后’、‘90后’的评价很多是负面的,人们会说我们经不了风雨、不太会关心人、缺少责任心等等。但现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以及世博会,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我们是吃得了苦也经得住风浪、可以担当重任的一代。 ”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