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踏访南水北调大移民三]荆门模式的动人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7日16:20  荆楚网

  荆楚网记者刘畅

  “楚塞三湘连,荆门九派通”。荆门市地处汉江中下游,鄂中腹地,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历史上曾大批量安置来自汉江中上游的水库移民。

  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荆门市发扬传统,以血浓于水的情怀,按照“优越、优先、优厚”的原则,竭力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新移民服务,创造了充满人性化的荆门安置模式。

   为了移民的重托

  

  

[踏访南水北调大移民三]荆门模式的动人情怀

  荆门高标准建设移民新村基础设施

  一道难题,横亘在荆门市移民安置工作前面。

  当地农民不愿腾田迁地。

  “荆门千里沃野,号称荆楚粮仓,随着国家农村税费的全部取消,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高涨,本地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拿出来流转。” 荆门市移民局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土地已经成为企业争相竞逐的对象,寸土寸金。”

  “与一些地方安置在农垦农场有所不同,荆门市移民搬迁主要是向当地农民直接征地且非常分散!” 陈局长告诉记者,这成为移民指挥部最为头痛的事情。

  “为了省委、省政府的信任,为了移民兄弟的重托,再大的困难也要迎难而上!”

  荆门市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移民安置的重大意义和有利地方发展的重大机遇,要求各地在腾田搬迁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乡统筹相结合,通过搬迁推进城镇化进程,使腾地农户与搬迁移民达到双赢。这一创新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5月24日,采访团一行来到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荆南村。

  烈日炎炎下,筑路工人挥汗如雨,几台翻斗机,压路机正在紧张工作, 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把移民安置点建设和当地新农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 镇委书记徐行峰向采访团介绍,这条经验非常有效。接纳移民的村庄,抓住国家政策给予的机遇,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原著地农民生活环境显著提高了,对移民搬迁给予了充分理解和高度支持。

  为了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到位,荆门市坚决不让移民多说一句话,多跑一次路,多费一分钱,全部由当地负责执行。目前全县移民安置用地已经全部调整到位。这些田地都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配套、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方,令移民兄弟非常满意。目前农田集中整理正在紧张进行中。

  荆门模式凸显人性光辉

  新时期时代的移民搬迁安置,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充分考虑移民的利益诉求,强调搬迁安置的和谐和人性化。

  在采访中,记者处处能够感受到荆门移民安置中所闪耀的人性光辉。

  为了把移民新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荆门市高标准设计。按照“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邀请省、市专家到安置点踏勘设计。当地城市建设部门先后拿出17道新房户型供挑选,直到移民满意为止。

  荆门市充分挖掘各项政策潜力,在政策允可的情况下尽力提高移民房的建房标准,让移民尽快加入到当地城镇化进程。移民新村布局合理、村容整洁、基础设施优越,特色鲜明、环境良好,超过很多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为了让移民住得好,住得惯,移民指挥部建造的房屋充分考虑移民实际,要求既要适宜农家生活需要,功能齐备,又要方便居住,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在一些集镇附近,施工单位甚至专门为移民建了门面、车库、农具储藏室三位一体的门脸房。

  荆门市移民局组成专班长时间派驻对口安置的丹江口市习家店、牛河林区等地,积极做好对接。这期间他们在当地召开党员会,群众会,逐户征求移民安置意见。大到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小到柴米油盐,事无巨细与移民群众促膝谈心。移民搬来后,他们上门服务,解决生活困难,还定期为移民送电影下乡,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移民感受浓郁的亲情。

  移民做为一个新的群体,能在较短时间融入社会,就实现了和谐移民的终极目标。这是最令人牵挂的。荆门积极做好移民落户后的户籍、就医、子女入学等工作,各部门也迅速制定一系列移民安置的优惠政策,确保移民安心住下来、有发展、能致富。

  除了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各项安置政策外,荆门市还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现在项目资源全力向移民倾斜,电力 、电信、农业、水利、有线电视、园林绿化等部门大力实施“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工程,全市共整合项目资金2100多万元,为移民安置点建设成为新农村示范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记者在库区采访时,听到最到的担忧就是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怎么走?上至县委书记,下至普通移民,无不表达出了这样一种担忧。

  荆门市移民安置指挥部陷入深思。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地方曾出现过移民逃离安置点的事件。

  三峡移民近年来也出现过回迁现象。

  这些事件发生的背后,都是由于有些地方未能有效解决移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搬得来,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移民工作提出的高瞻远瞩的要求。

  在沙洋县后港镇荆南移民点,当地政府不仅为每户移民提供可以经商的门脸房,而且组织技术人员为移民统一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镇委、镇政府主动与当地企业联系,在移民搬迁到来之前,已经全部落实企业招工计划,移民人均月收入能达到1000多元。

  京山县做好超前谋划移民发展的大文章,将移民900亩责任田全部纳入国宝桥米的生产基地,当地企业包种包收。

  沙洋县为城郊移民规划500亩的蔬菜大棚,并为他们预留了城区蔬菜采购份额,估计每亩收入可达1万多元。

  屈家岭管理区规划2000亩黄桃基地低价租赁给移民经营,市、县重点企业优先为每户移民安排转移一个劳动力,帮助移民增收。

  据介绍,截止5月20日,荆门全市的移民建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移民建房总体进度走在全省前列,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荆门经验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在河南、湖北两省移民安置工作现场观摩会上,荆门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移民安置典型模式正在荆门形成并走向全省、全国。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