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冰川有无退缩 长江第一桥上测流量

  在连续赶了5天路后,长江源冰川科考队于昨日到达长江第一个水文站沱沱河水文站,以更新最近数据。而水文数据的变化,是长江源冰川退缩的重要旁证。今日,科考队将在岗加曲巴冰川前沿建立考察大本营,第6年的“长江源冰川实地监测项目”宣告正式启动。

  经过多年的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回升,曾濒临灭绝的藏羚羊更是恢复到5万多只。昨日,在从索南达杰保护站至雁石坪的途中,记者看到公路两旁时不时会出现成群的藏羚羊、藏原羚,甚至见到成群的野毛驴穿越公路。

  昨日下午2时,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大桥上,沱沱河水文站站长叶虎林正带着几名工作人员,拿着仪器在桥上测量水流量。叶虎林告诉记者,沱沱河水文站建于1958年,当时全年监测,在1998年改为汛期(5月至10月)监测。沱沱河水文站是长江水文第一站,离正源距离为350公里。水文站的主要工作是监测沱沱河的流量、含沙量、水位、降水量、蒸发量、水温、暗温、冰情变化。在5月和10月,水文站早晚监测一次。6月至9月汛期,每天至少6小时监测一次,遇到汛日,甚至一小时监测一次。

  在此前考察活动中,科考队已多次在沱沱河水文站搜集信息,此次是为了更新最近的水文统计数据。“水文数据的变化,是长江源冰川退缩的重要旁证。”科考队成员、环境科学博士张立芸告诉记者,沱沱河的水流量主要来自降水和冰川融水,如果要粗略评价冰川变化情况,就需要使用沱沱河的径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等相关数据,大致计算冰川的物质质量平衡。

  “绿色江河”会长杨欣称,目前包括气象、水文、遥感等资料已搜集齐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长江源冰川退缩的相关证据,将于6月5日完成为期6年的实地监测后公布。

  本报记者 陈东 摄影 王勤

  发自西藏雁石坪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