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光林: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寿安有个王光林,带头致富心为民”。寿安镇东岳社区由原东岳村、天师村、三邑村合并而成,是典型的纯农业社区。近年来,在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王光林的带领下,群众不仅致富了,而且社区在基层治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产业规划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系列先进经验。该社区被列为全区城乡统筹综合试点,社区党总支部被表彰为区党建工作示范村(社),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王光林被评为区优秀村(社)党组织书记。短短几年时间,东岳社区从一个负债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先进试点社区。不仅群众致富了,社区还被列为全区城乡统筹综合试点。“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社区面貌的改变,群众喜在心里,溢于言表,而最令他们感激的还是王光林———“王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跟着他,我们有盼头。”

  年近花甲再出山

  ———当责任与重担放在眼前,本应可以安享生活的王光林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收回了已交出的退休申请。

  2005年4月,原天师村并入东岳村,合并后的东岳村负债达1.8万余元。

  干部群众人心不稳,集体经济几近空壳……东岳村陷入困境,几乎没有人对未来有太多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改变社区面貌,必须要有一名干劲十足、作风民主、关心群众、为群众利益而默默奉献的党组织书记。究竟谁来担此重任?大家的目光一致锁定了原天师村党支部书记王光林,一直默默为村上付出,任劳任怨,一心为民的他是村民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面对责任和重担,面对群众的信任,52岁的王光林收回了已交出的退休申请。他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因为他知道,家里人一心希望他退休颐养天年,在家好好享享清福,他们一定不会答应。但只要是为了群众,王光林甘愿再苦再累,他毅然瞒着家人挑起重担,继续主持东岳工作。

  消息很快传到了家里。儿子和王光林叫上了板,“当个村干部一个月能拿多少钱,你图个啥子嘛?”父子争论半天互不退让,王光林气红了脸吼了一句:“我要对得起周围的这些群众。”说完便起身走了。望着父亲的背影,儿子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2007年7月,东岳村与原三邑村合并为东岳社区,在社区党总支书记公推直选中,王光林高票当选。看到父亲的干劲,儿子也不再阻挠。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干劲更足的王光林带领着社区“两委”一班人坚持以发展经济和致富群众为己任,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克服各种困难,很快摆脱困境,社区面貌彻底改变。

  去年,东岳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万余元,社区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300余元。对于成绩,群众心明眼亮,对他赞不绝口:“王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跟着他,我们有盼头。”而王光林认为,只要能在有生之年发挥点余热,为群众多办点实事,心里痛快。

  狠抓党建固基础

  ———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是王光林上任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解决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模范带头作用不强的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他和“两委”班子商议制定了党员发展的“五个一”标准(即:宣传一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一遍党章,指导一名村民发展致富,帮扶一户困难户或贫困学生,参加一项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与拟发展对象签订量身制作的目标责任书,严把党员入口关。几年来,该社区从转业军人、回乡大学生、致富能手中发展了16名党员,极大改善了社区党员结构,为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8年,王光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和从业特点,成立了彩叶地被植物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和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为党员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平台。在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农村长治久安的产权制度改革中,王光林在党员中成立了政策宣传组、测量组等工作组,为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全区探索出了多项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基层治理固堡垒

  ———有力推动改革的步伐,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东岳二组的确权颁证工作。

  “现在想个人定夺不行啊,群众那里通不过是要受指责的。”这是王光林在谈到社区工作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工作中,由于近年来社区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召开出现了困难,阻碍了居民自治的深入推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他的带领下,社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层层推荐公开选举,成立了议事监督委员会,29名议事监督委员会委员来自社区24个居民小组,其中不乏所谓的“叫鸡公”。

  “光林,你看你让群众自己选议事委员,选出来的尽是平时喜欢与社区作对,挑刺的‘叫鸡公’,不是自己找‘紧箍咒’戴吗?”有老同志告诫王光林。王光林当时便回答:“爱挑刺就是爱议事,喜欢与社区作对就是关心社区的事,群众要选他,他在群众中说得起话。后来,议事监督委员会在成立不到3个月时,在处理解决原天师电站自供区供电问题、电站占地租金问题、农用地实测确权问题等社区几个难办的重大事项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东岳社区12组临近金马河,之前有一片河滩地,每年洪水来临都会被淹,河滩地一直闲置。2002年,金马河整治,有关部门修了防洪堤,堤内一下新增了30亩河滩地。随后,有人租用这块地,每年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原来从12组划分出去的东岳社区15组的群众也要求分配收益。12组的群众又不干:“你们当初都不要,现在看到有收益了就站出来,何况‘分家’都这么久了!”两个组的群众为此闹个不停。

  王光林拿出工作法宝:让群众做主!6月1日,社区开始着手解决12组、15组河滩地纠纷。两组各派出代表5人、列席代表30人,经过开会讨论,决定派出村民议事会成员和小组代表深入两个组调查。经过反复做工作,双方群众同意从争议的30亩地中补偿12组公路占地7亩,剩余23亩,按1980年分组时人口平摊。于是,12组分得13.2亩,15组分得9.8亩。历时一个月,一场矛盾予以化解。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东岳社区是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试点社区之一。面对这项全新的改革,王光林和几位村干部不断转变自己和群众的观念认识。

  在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改革之前,王光林一直有个心结没有解开。

  1992年,金马河发洪水,将原来东岳村5组到天师村5组的水渠冲毁。当时,村上和乡上为了解决农田灌水的问题,在没有征求群众意见、没有开会的情况下,从下游的天师村5组划了2分田到东岳5组重新修沟。当时天师5组的社员为了灌田,无奈之下划了田。田虽然划了,但是直到现在却还有怨言。

  作为村主任的王光林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做了好事还招来一身骂?后来,他专门跑到天师5组去了解情况,村民的回答让他大为震惊———修沟是为我们办好事,但是总不能不问我们意见就把地给划了呀,这也太霸道了吧。

  回到村上,王光林让村干部们认真反省。从那以后,“民主”两个字也就此深深烙刻在心。试点工作开始后,王光林首先就是和村干部一同先“改造”想法。以前,道路、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上级安排,社区决定,但因为人多嘴杂、干不好事,所以,村干部们都觉得没必要征求社员意见。结果,很多时候,干部一心想为社员做好事、办实事,但社员就是不领情、不满意。

  “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有,包括王光林等人。他们把这一想法提交社员代表会议讨论,但讨论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代表们都认为,东岳道路已经能够满足花木种植和销售需要,没必要再大兴土木,应加强广播设施、医疗卫生等建设。

  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王光林等人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3月上旬,王光林将老干部、老党员还有部分社员代表请到社区,将社区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事进行了通报,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

  有代表提出:这个事情社区定了报上去整就行了,还有代表提出: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了,还是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好。随后,社区开了不下30次大大小小的会,其中社区议事会8次,组上会议20多次。在听了大家的意见后,社区最终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还是由社员说了算。”于是,王光林号召社区组织了24位代表深入家家户户,就社员希望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问题,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通过4天的走访调查,共收集意见1000余条,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交服务等方面,社区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明确了要实施的项目,在通过公示后付诸实施。社员满意了,干部放心了。19组社员杨国林满意地说:“看来,这回不是形式,我们农民也要做回主了。

  产改引领致富路

  ———2008年3月东岳社区被确定为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社区。面对艰巨的挑战,王光林迎难而上。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东岳社区能成为成都市的试点,体现出组织对东岳的信任,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出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这样的认识,是王光林和村干部们的一致共识。

  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他们确定了基本工作思路:产改就是要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王光林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组干部会、老党员老干部会、户代表会和群众大会宣讲产改政策。同时,按照“还权赋能”的原则,通过户推代表,组、社区层层海推,公选议事代表参与民主决策的做法,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东岳2组的确权颁证工作。如今,全社区所有老人都用耕保基金购买了社保,老人们都说:“我们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会有这么好的政策,以后我们就放心了。”

  其实,王光林上任之初,面对了合并后的东岳社区农民收入多年徘徊不前,居民贫富差距逐步加大和干群矛盾突出等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王光林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积极研究对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大户带动、小户跟着行动”的发展思路,逐步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利用花木之乡优势,集中流转河滩未利用地,打造了远近闻名的东岳彩叶地被植物基地,成立了东岳彩叶地被植物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走规模种植、科学种植的致富之路。目前,社区彩叶地被植物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2009年社区人均年纯收入达8300元。

  社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他没有忘记困难群众,逐组逐户排查,对发展经济困难、因病致贫的群众,王光林都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尽力帮助。特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民的房屋和花木可以抵押贷款后,发展了一大批规模化经营的花木种植大户。 成都日报首席记者 张婷婷 摄影 张鸣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