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天去坐电动公交 明年去打电动的士

  没有难闻的尾气,没有隆隆的噪音———昨天,川汽集团野马汽车厂生产的首批4辆纯电动公交车正式下线。驶出野马厂后,经龙兴大道、成龙大道、幸福梅林到达府城大道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公司石羊场电动车充电站。今天,这4辆“成都造”纯电动公交将与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2辆纯电动公交分别在16路和28路公交线路上正式开始示范运营。

  记者体验:噪音小零排放

  昨天下午,四川汽车工业集团野马汽车厂车间,4辆“成都造”纯电动公交车排成一列,整装待发。川汽集团野马汽车厂的纯电动公交车为11米长的“野马”SQJ6111B1CH纯电动城市客车。从外观看,这些电动公交车与传统公交车没有什么区别。

  运行中,传统公交车的“隆隆”声已被温柔的“嗡嗡”声取代,不仔细的话几乎听不出来。停车后,记者在车尾也没闻到任何刺鼻气味。

  “这都是锂电池的功劳。”据川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曹国栋介绍,由于使用的是锂电池,所以传统客车的核心部件发动机被电机取代,车在运行时就安静了很多,“至少安静了10多分贝”。同样,由于其核心部件是锂电池和电机,纯电动公交车的污染气体排放就变成了零。

  最快时速可达80公里

  纯电动公交车运行,电池是关键。那这些电动公交车会不会出现半路熄火的情况呢?曹国栋表示,试验了一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有信心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这批纯电动公交车的额定装载人数为72人。曹国栋介绍,充满一次电可以行驶270公里,最快时速可以达到80公里。这批纯电动公交车在动力上,采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这批电动公交车完全可以满足16路公交车的正常运行。”而电池里加入硅等材料,也使得车辆具有较好的抗低温起动功能。

  记者了解到,车辆燃料消耗约为50度电/百公里,平均算下来约40多元的电费。“我们6月还要向大连方面交付20辆。”曹国栋表示,“应该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公交车已经走上了正轨。”

  同步播报

  成都造电动出租车明年投放市场

  川汽野马汽车厂作为全国首批纯电动公交车生产厂之一,从项目立项、研发、实验、批准制造到成功下线,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曹国栋表示,随着电动公交车的成功下线,电动出租车、电动轿车的研发也已经开始展开。“今年要完成开发以及各种实验,预计电动出租车明年就能投放市场。现在样车车体什么都已经做完了,配置正在验证。”计划到2012年将有1300辆电动出租车投入使用。本报记者 韩利 摄影 王效

  产经透视

  上路 成都迈入新能源汽车时代

  随着6辆“成都造”纯电动公交分别在16路和28路公交线路上正式开始示范运营,成都正式进入零污染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节能环保、无污染、零排放———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在越来越关注环保的今天,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其中包括传统汽车企业。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和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已捷足先登,占领了四川的高地。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赛跑,成都已跑在了全国前列。

  川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曹国栋告诉记者,拥有整车技术的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在电动汽车产业配套方面,也采取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企业进行初期配套。其中,电机、电控系统是采用与大连易威合作生产的产品,电池采用了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在核心技术上,我们也拥有全国领先的技术”。目前公司正积极就纯电动公交车项目向政府提出申请,拟投资2亿元建设纯电动项目,形成年产1000辆的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能力。

  记者获悉,目前已经生产下线的电动公交车所配备的电池,其价格占据了整车价格的三分之一还要多,相当于目前同规格CNG公交车的整车价格。

  “哪个城市先掌握电池技术,就能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我市的两家电池企业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方面,已经具备配套电动汽车生产能力。

  成都宝生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广义说,早在2008年10月,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以温区宽、储能大、体积小、寿命长、成本低、无污染为显著特点的镍氢动力电池,正式投入生产,“这实现了能源储备的崭新跨越,我们有信心成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最重要的关键一环!”

  记者了解到,宝生宽温镍氢电池能在-50℃~-60℃温区照常充放电,而且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工作温度扩展。

  日前刚刚印发的《成都市电动汽车产业化行动方案(2010~2012年)》为成都新能源汽车描绘了一个更为美好的蓝图:未来3年,我市将规划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除形成电动公交车和电动专用车各1000辆的生产能力外,年产电动轿车将突破2万辆。

  根据该方案,我市将首先在公交系统开展电动公交车应用示范,首期投入50辆,到2012年共投入250辆。出租车方面将首期投入300辆,到2012年共投入1300辆。专用车方面,我市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等行业(领域)将投入电动专用车进行应用示范,首期投入50辆,到2012年共投入350辆。本报记者 韩利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