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短信开空调 回家就能享清凉

  设想这样一种生活:当你身处户外,一个短信就可以让家中空调自动打开、浴缸中放好热水;当你回到家中,随着门锁被开启,廊灯缓缓点亮,你最喜欢的音乐轻轻奏起;在你入睡前,只需在床头边的面板上触动“晚安”模式,就可以关闭室内所有灯光,自动开启安防系统处于警戒状态……这些由物联网带来的美妙体验,在不久后的成都均将成为现实。

  市政府新闻办昨日举行今年第24次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内首个由中心城市出台的物联网产业规划——《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规划提出,到2012年,成都将打造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产业规模达300亿元以上。

  规划:

  产业布局高新、双流

  规划确定了成都物联网产业的三年发展目标,即“三中心、两基地、六体系和一高地”的“3261”战略目标。市信息办主任刘勇介绍,这一战略目标具体讲就是:基本建成物联网应用中心、研发中心和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保障体系,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规划明确,到2012年,成都物联网产业将力争实现300亿元以上的发展规模,形成20家以上龙头企业、集聚100家以上骨干企业。同时,物联网产业在我市的两个产业布局区为:成都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重点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双流县为制造产业区,重点打造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目前已启动建设。

  “电子识别与定位跟踪、新型传感器、软件及信息服务是我市物联网产业的三大产业重点。”刘勇说。

  扶持:

  设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规划提出,成都将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我市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我市物联网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申请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物联网项目支持,或被列入国家级、省级物联网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资助和配套。对成功融资和再融资的企业,也将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同时,我市物联网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经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认定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的,免征营业税。

  物联网怎样改善生活?

  物联网将如何应用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是普通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规划确定,到2012年,成都将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六大领域开展示范。

  如智能交通,成都将采用浮动车、视频识别、地感线圈、微波等感知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缓解交通堵塞。食品安全方面,在生猪等食品安全溯源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成都将扩大食品安全可追溯物联网体系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食品溯源管理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呼叫服务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和安全监管。

  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同样将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构建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名词解释

  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电话通信网是人和人通讯互联的网络;传感网是物和物的传感器互联,是感知的网络;互联网是虚拟的信息空间,是信息共享的网络;这三者分别是信息传输的网络、信息感知的网络和信息共享的网络。物联网就是这三者的整合,它将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实现可感知的世界互联。通过将各种如图像、温度、湿度、红外、烟雾、煤气等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或环境中,将物体和环境的信息经过智能网络化终端与互联网系统结合起来,达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本报记者 刘祎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