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年龙王庙香火不再 唯有铁箍井水清澈依旧

  

百年龙王庙香火不再唯有铁箍井水清澈依旧
藏身在闹市的铁箍井街老房子

  在自来水尚未普及前,城市中的居民日常用水,多依赖于汲取地下水的水井。

  而在老成都的记忆中,家附近都有一口巷子老井,星罗棋布遍布于锦官城巷。

  昨日上午,91岁的邓秀清坐在成都青羊区铁箍井街39号小院外。

  这个昔日香火旺盛的院落,经历了庙宇、学堂、宿舍的身份转换,早已老态龙钟。

  只有一旁院子里的铁箍井内,清澈井水还在。

  百年龙王庙旺盛香火不再

  上午11点过,邓秀清像往常一样,端个凳子坐在街沿边,半眯起眼睛,看着汽车来来往往,一坐就是一天。

  在她身后,当年香火旺盛的龙王庙,变成了略显破旧的民居小院。

  走进白色围墙,只见小院屋顶上的黑色瓦片已长满青草,红色的

  油漆也略微褪色。

  院子对面,4间30多平方米大小的房间,一字排开。

  邓秀清说,她在这里已居住了60多年。而她出生时,小院便已存在至少上百年。

  新中国成立前,铁箍井街有200多米长。一路上全是瓦房民居,沿街房屋皆是铺面。

  每到晚上,街上到处都是人,闹热得很。

  庙宇成学堂每天书声琅琅

  当时,只有邓秀清现在居住的39号不是民居,是当地的一个龙王庙。

  邓秀清回忆,这个龙王庙很小,连庙堂中供奉的佛像是什么,她都记不得,印象中只住有两个尼姑。

  但每到春节、清明,龙王庙的香火却相当旺盛,不少当地居民都要来祈福。

  上世纪50年代,龙王庙渐渐荒废,成了无人看管的破房。

  当时的教育部门便接下了这个小庙,并改建成铁箍井小学,邓秀清随后成为了小学的一名杂工。

  龙王庙内每天都会传出琅琅书声,学生的成绩也很好。

  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铁箍井小学搬迁到新的教学楼。

  闲置下来的教室,随即分给了邓秀清等学校员工作为宿舍,并延续至今。

  铁箍井仍在但米花糖难寻

  铁箍井街街名又从何而来?当地只有一名叫张存生的老人能说出一二。

  老人说,铁箍井街一直有两口老水井,新中国成立前没有自来水时,近百户老街居民都在水井中取水饮用。

  由于取水的人太多,为防止打水时井口被桶损伤,人们在两个井口还专门镶上了一圈铁皮,铁箍井因此得名。

  不知道是不是井水的甘洌,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带产出的米花糖闻名成都。

  张存生说,米花糖吃在口中,口感特别酥脆,易化渣。

  铁箍井街因而成了成都米花糖的代名词。

  但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米花糖店早已难觅踪影。

  但产出香甜米花糖的水井还能找到,在42号平房的内院里,荒废的井口旁堆放着杂物,仍能看到清澈的井水。记者余行摄影杨涛

  报料人:刘先生线索奖:30元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