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贵阳10年投30亿治水 城管局:可抗百年一遇洪水

  5月26日傍晚至昨日清晨,贵阳遭遇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雨。然而,大雨袭来并未造成水淹现象。“这10年来,贵阳陆续投入30多亿元‘治水’,如今的贵阳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贵阳市城管局防汛指挥部负责人称。

  ●当年每遇大雨贵阳就淹

  5月26日傍晚至昨日清晨,一场连夜雨让贵阳市民李女士着实担心了一把。她对1996年、1998年暴雨引起水淹城区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那时,我还在原贵阳市百货贸易商厦工作。记得1996年7月2日,一夜大雨过后,整个喷水池都被水淹没了。”李女士回忆:“那天凌晨五点多就接到领导通知,让我赶紧去单位,说是商品全被淹了,让去抢救。”

  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记忆里,从1996年到1998年,贵阳只要一下大雨,喷水池便是必淹之地,而她到公司抢救被淹商品至少10次,每次被淹,水位深的地方都超过她的腰。

  “我2000年就退休了,近期搬家到富水北路,今早起来见雨还没停,便想去看看喷水池淹没淹,”李女士说,“结果还好,连积水都很少。”

  与李女士一样,在市西路做生意的周老板也特别担心下大雨,“一下雨,市西河的水涨起来不得了,前几年经常淹没商店货物,损失不小。”

  据了解,在10年前,流经市区的南明河、市西河等几条主要河流由于河堤残缺不全,加上水库调控能力不足,河床抬高,河道狭窄,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给居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3公里分洪隧洞能抵百年一遇洪水

  据调查,作为南明河支流的贯城河由于河道狭窄,加之沿河居民爱乱倒杂物,每逢大雨,常致喷水池、大十字等中心城区遭水淹。1996、1998年在继续遭遇两次重灾后,贵阳市将贯城河整治列为国债项目,着手规划建设贯城河排污分洪隧洞。

  “1999年底,贯城河排污分洪隧洞落成,整个工程由节制闸、泄洪闸及全长3.3公里的分洪隧洞组成,当大雨后贯城河水位达到1064.5米时,即关闭节制闸,阻止河水流入贯城河下游低洼城区;当水位在1068米以上时,即打开泄洪闸泄洪,洪水通过绕开中心城区的隧洞直排水口寺附近的下游南明河,工程建成至今,喷水池、大十字等低洼地带从未出现过水淹现象。”贵阳市城管局市政公用处处长胡先友介绍,这条分洪隧洞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贵阳“治水”10年投入30多亿

  记者了解到,近10年来,贵阳市先后投入30多亿元对南明河干流中、下游城区河段,支流市西河、贯城河进行整治;对南明河上游离贵阳最近、库容最大的阿哈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花溪水库和市西河上游小关水库进行改、扩建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了3.3公里长的贯城河排污分洪隧洞工程。

  另外,还投入1亿多元新建了息烽县鱼简河中型水库和阳郎排洪工程,解决了息烽阳郎坝每年都被水淹的问题;投入1.4亿元完成了89座病险水库治理和26处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截至目前,贵阳市共有蓄水工程1224处。

  据悉,由于加大了防洪工程的建设力度,防御水旱灾害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目前,贵阳市防洪能力已从原来的三四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24小时监控汛情确保汛期安全

  据了解,尽管目前的贵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洪水,但贵阳市城管局防汛指挥部仍在高度戒备状态。

  “汛前安全隐患排查完毕、防汛物资储备就绪、防洪区域合理划分、24小时监控汛情……”胡先友介绍,随着主汛期的到来,该局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全面备战城区防汛。

  与此同时,城管局防汛指挥部还极做好防汛物资储备。目前,防汛救生衣、应急灯、抽水机、麻袋等各项防汛物资已储备到位,共贮备麻袋、编织袋8000个、救生衣1580件、救生圈300个、雨衣890件,应急灯、矿灯、电筒等应急照明物资140个,抽水机2台、锄关、铁铲、铁铲等抢险工具220把。所有防汛物资均由专人保管,统一调用。

  “我们合理划分了防洪区域。城区防汛抗洪抢险的重点是南明河城区段、贯城河、市西河、小车河。”胡先友称,为便于防洪工作的领导和指挥,该局已将防洪区域划分为数个洪区,并按“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的原则,将数个洪区分片包干到局系统各相关单位,确保严防死守,抢险及时。

  除此之外,贵阳市城管局还将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从5月1日起,市城管局系统各相关单位已严格执行领导带班的24小时值班制度,并以12319数字城管指挥中心为应急指挥平台,加强信息收集,保证防汛指令快速传达,各部门高效联动,确保应急响应机制落实到位。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治水 洪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