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13年凉山扶贫助学 大爱感动津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8日14:33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天津5月28日消息(记者陈庆滨 实习生吴双)13年时间里,她18次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从事扶贫助学工作,2010年被天津市妇联评选为“百名杰出女性”和“十大杰出母亲”,她就是天津日报女记者张俊兰。5月25日,她又和同事一起踏上凉山的土地,将筹集到的善款,送到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手中。

  1997年,张俊兰作为天津日报记者,代表天津地区新闻工作者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境内是六万多平方公里的重重大山,海拔从三四百米到三四千米,一年四季自然灾害频繁,洪涝、低温、伏旱、冰雹、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常年轮番肆虐,难以数计的人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更有无数的人和牲畜命丧黄泉。基础设施落后,有相当比例的村落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屋不蔽”是当时凉山农牧民生存状况的缩写。

  看到这些,张俊兰心里很难过,作为记者,她把自己全部感情都都集中在了了所写的报道上。从1997年10月9日开始,五篇“凉山纪行”系列报道连续五期刊发于《天津农民报》一版,后来又转载于《天津日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参加扶助凉山的读者达数万人。

  2005年秋天,张俊兰的母亲确诊膀胱癌晚期。当时,她刚刚结束了第九次凉山之行回到家,正在全力以赴投入在凉山布拖县创建孤儿班的工作。不仅白天要守护慈母,晚上还要熬夜给慈善家写信,讲述关于在凉山建立孤儿班的可行性方案,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2009年,为了扩建孤儿班,张俊兰在右脚骨折持续卧床两个多月刚刚可以下床活动的情况下,重新踏上凉山路。在走访孤儿及其监护人的山路上,张俊兰由于体力不支又一次病倒了但她稍作休整,继续下乡,持续工作了17天,直到圆满完成所有的工作。

  13年来,凉山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与海外慈善家合作在四所院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受到持续资助的贫困生数千名,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一千二百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为避免工作期间的浪费,张俊兰在凉山工作期间吃饭、住宿均是自付经费,不由地方招待,她要让所有参与凉山助学的读者和慈善家能够看到他们所奉献的分分角角,都直接并全部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因此张俊兰每次都要在下乡出发之前自费采购面包、馒头、咸菜、瓶装水作为午饭。

  多年来张俊兰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每一笔捐赠,无论多少,都必须有受助者给捐助者的亲笔签收单、亲笔回信、或当地学校、老师、干部等协助者的收据等进行回复;数额较大的善款,还必有受助者在领受现场的照片或像录;每次受出资人委托购买并发放食品、文具、生活用品,要有受助人签收单、购物发票或收据、发送现场照片等,作为缺一不可的全套资料回复捐赠者。而多年来,唯一不用记录于帐目、不用回复的善款就是张俊兰自己的捐献。

  如今,无数受到关怀资助的凉山孩子已经长大成材,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已经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师范院校、职业学校等各种院校,有的回到凉山成为乡村教师,有的回到家乡成为公务员,有的在家乡医院做护士,还有更多的孩子由于受到持续资助正在读研究生、大本、高中和由张俊兰创建的孤儿班、女子班……受助的凉山孩子都亲切的称张俊兰为“张妈妈”,而凉山彝族父老乡亲也把张俊兰作为他们远方的女儿。

  张俊兰常对凉山受助的学生说:“有一种财富,的确不是人人都拥有,比如足够的金钱、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这个世界上有了贫富之分。但是有一种财富人人都可以拥有,时时处处都可以馈赠他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一个搀扶、一次鼓励、一种理解、一片真诚、一种尊重、甚至仅仅是不含歧视的、平等的目光、一个善念、一个充满善意的眼神……它们都可能使别人绝处逢生,它们都与金钱或物质的馈赠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更加可贵。拥有这笔财富不分穷人与富人。回报之心诚可贵,若要回报,不必等到将来,更不要以为自己仍然贫穷就无所回馈。让我们记住:爱是我们给予自己的第一笔财富,心里有爱的人永远不会是穷人!”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