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潭石质水渠绵延数公里 见证“学大寨”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8日16:33  台海网

  

平潭石质水渠绵延数公里见证“学大寨”时代

  水渠绵延数公里

  台海网5月28日讯 (海峡都市报记者 林姿 袁文通 文/图 )盘桓山间、贯穿田野,或没入树林中,或高架道路上,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质水渠,历经几十年风雨冲刷,历久弥坚。而在日前展开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沧桑质朴的水渠受到了文物专家的一致赞誉:“它见证了平潭一个时代的风貌!”由此,作为新发现的历史文物,平潭的石质水渠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走入人们视野。

  

  作为石质水渠的典型代表,位于北厝芦山村卢厝坑自然村的水渠,东西走向绵延数公里,由仔埔水库引水,横跨于芦山村通往县城的公路,残段绵延至山的另一头,在1975年北厝人民公社庐山大队奠基。水渠高7.2米,渠道宽1米。如今,水渠早已荒废,但仔埔水库仍在使用,作为旱时三十六脚湖的补给。

  谈起这水渠,还在田里耕作的老伯直起了腰:“那时候,这样的水渠平潭各个乡镇都有,每家每户的农田就指望着水渠从水库引水灌溉。”当年,这些水渠完全由人工建筑,每一块石头上,都滴着当年平潭人的辛勤汗水。每一块石头大小一致,棱角分明,严丝合缝,足见当时垒筑之踏实精细。此外,在天山村天山尾的天山尾水渠,残段长达200米,也是福州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水渠,极具时代特色。

  据平潭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潭的石质水渠最早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平潭修筑水渠达到高峰,随着当时旱田改水田,水渠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阡陌纵横。

  上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