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注第二代农民工” 我们该重新定义吃苦耐劳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02:00  东方今报

  谷建全 省社科院副院长

  陈光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在专家的眼里,每个第二代农民工的悲剧原因各有不同。昨天记者连线了部分专家,他们有的从第一、二代打工者的不同追求,分析了个别现代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弊病;有的认为是外资企业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管理的差异。有专家则认为,时代不同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应该重新定义。 □首席记者 李凌

  ●员工选择一个企业,就是与企业签订了一份“心理契约”,这种契约就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实现方式

  记者:在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技术、设备还是员工?

  谷建全(省社科院副院长):当然是员工了,企业要想发展,首先要推动员工的发展。马斯洛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大多数员工只有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后,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人性。一个企业要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到这一人性化的需求。

  记者:有人说,跳楼者的压力太大了?

  谷建全:大家一般会将跳楼直接归咎于“压力”。因为无法承担工作失职以及面对审查而觉得羞辱的心理压力,这只是表层原因。其实在跳楼的后面,是员工个人对现状的失望。员工选择一个企业,就是与企业之间签订了一份“心理契约”,这种契约就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实现方式。员工如果能在企业内部得到顺利的个人发展,那么他就能为企业创造个人价值。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跳楼事件,并不只是企业直接的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而更多地透露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谷建全:我记得国际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曾经说过一段话:“组织需要的只是个人部分特定的活动,但前来工作的却是整个人。人们会附带有许多不是组织预期的,与计划不完全适合的态度、情感和感知。”

  所谓态度、情感和感知,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就包括8个方面:职业、兴趣爱好、身体健康、学习成长、人际关系、伴侣关系、亲子教养和情绪。企业支付的是8个小时的劳动,以为买下的只是员工8个小时的时间和职业这一部分,但其实剩下的16个小时和7个方面,同样会被员工带入到工作中,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绩效,甚至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

  ●宽松的文化也许“管不住人”,但充满了人情味

  记者:跳楼事件让人们开始关注其管理模式,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什么?

  陈光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日资企业和台资企业是一种管理模式,其特点是作为一个员工,不管什么原因都要把工作干好。特别是日资企业里,前边的一个员工跳海了,后边的员工会跟着跳海,根本不去问什么原因。企业要求其员工,只要定下的目标完不成,就要追究个人原因,而不去找客观原因。所以,员工一走上工作岗位,几点几分干什么,都规定得很死,节奏非常快,根本没有一点空闲时间。

  记者:这是文化的差异。

  陈光明:还有薪酬的问题,台资企业基本工资非常低,要想拿高工资,就需要加班,拼命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机器,人与人之间还不能沟通。一个人如果不是只为了钱就好了,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但其制度有问题,你不想干的话,想辞职需要公司的批准,批不了的话工资就没有了。

  其管理制度就有问题了,每天拼命干活,又不能交流,也没有成就感,还不能随便到别的企业去。走又走不了,留下来又干不成,要么坚持扛下去,要么自杀。

  记者:我们本土企业是什么特点?

  陈光明:我们本土企业恰恰相反,是管不住人。我们的文化和台资企业强制化、流程化、模式化不同,但毕竟宽松,充满人情味。

  说到人性化管理,西方的人性化管理主要从制度来约束,美国讲究的是人权,但日资企业、台资企业既不同于西方的人性化,又不同于本土文化。我们听说一个中国毕业生能在日本企业干上3年,都觉得很了不起了。

  记者:也就是说台资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出问题了?

  陈光明:是的。中国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包容性比较强。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所以,这几十年,中国企业发展非常快,这是根本原因。而西方之前已经出现过很多罢工事件、自杀事件。我们应该警惕。

  ●时代不同,应该重新定义吃苦耐劳精神

  记者: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如何协调人性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的关系?

  谷建全:不同的企业,会形成不同管理风格,有的实行人性化管理,有的就非常严格。为了最大限度地去实现标准化、实现快节奏生产、实现成本领先优势,个别现代企业非常严格。正是产品线上的高效、精确、按部就班、一丝不苟,让这些企业获得行业老大的地位。所以严格的管理风格也无可厚非。

  我们看到中国现在提到85后、90后,都说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其实,他们不仅在吃苦精神上,他们的一些理念、一些追求,已经不像70后、80后,他们不愿意接受单调的工作、生活。这是中国整个劳动力市场都在发生的变化,而且我们也看到,包括日本、韩国,开始从代工到产业升级时也存在这个问题,这是社会升级转型期的阵痛。

  记者:也就是说,两代人的追求不一样?

  谷建全:人对生活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过去,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第一代农民工为了维持生活,只得从事工作环境差、工资低的脏活、重活、累活。而第二代农民工在知识水平、尊严和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等方面,都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他们打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更是为了改善生活、享受生活。他们不愿吃苦,不是吃不起苦,而是因为企业所支付的工资“对不起”所从事的工作,是因为自身权利、劳动条件、劳动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改善,是对用工及分配现状的不满和抗争,也是对企业用工状况、社会分配制度合理与公平的期盼。

  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吃苦精神,观念必须改变,如果不变的话,不仅个别企业会出问题,别的类似企业也会有问题。

  以生命的代价来争取尊严这样不可取

  昨天,本报的话题征集启动后,记者接到了不少电话

  王新生(开封人):今年春天,发生跳楼事件企业的领导到开封,说他们想在开封建一座工厂,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这个项目,但自从连续跳楼的事情发生后,政府领导中间也有了分歧,有的领导认为这是个大项目,能争取过来的话对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也有领导认为,这样的“血汗”工厂我们不欢迎,对这样的项目要慎重。我认为,领导能这样想,就是个提高。

  王先生(在郑州一家广告公司打工):看了你们的报道以后非常惋惜也非常生气。惋惜的是这些孩子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尊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生气的是关于跳楼的事,媒体也报了不少,也总结了不少原因,但我认为该企业的工会应该反思,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工会本来是替工人说话的,但工会是否接到了工人的反映?是否把工人的反映如实反映给上级?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每当有人跳楼后,工会总是站在公司那一边。还有,发生了那么多的问题,当地政府为什么态度不够明朗?

  小吕 (郑州一家洗车行员工):

  “他们的青春,被城市划伤”,这个标题太好了,真的就是这样,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原来在广州打工,工作累点钱少点不要紧,因为受不了当地人的冷漠和霸道,不到半个月就辞工了,现在来郑州打工。

  凡是去南方打工的人都深有同感,我们好多人都希望城市能接纳自己,城市的天空那么大,我们希望有一个容身所在,我们也是可以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蒋领军(郑州市园田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最近一直在关注打工者的心理素质问题,通过走访企业员工,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和企业沟通,探讨人性化管理、善待员工的问题,也很想和员工沟通,交流关于心理疏导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员工减轻心理压力,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人生的路,真的越走越窄?

  那些人生暂时打了“结”,又一时无法解开的年轻人,请大声说出成长的烦恼,然后,去看碧海青天;

  那些当年的 “潘晓”,请让我们分享你们宝贵的人生经历,看你们如何度过那段迷茫躁动的青春;

  那些有良知的企业,请让我们分享你们的管理经验,看你们如何让员工在尊重中感知个体的价值。

  请拨打我们的电话:0371-65887930、13526809699

  邮箱: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